□王慧
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實踐探微
□王慧
在學校教育中,信息技術是以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為目標和以應用實踐為支撐的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它對傳統課程形成的挑戰和影響不僅在于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資源等方面,而且在課程理念、教育理念和教學理念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獲取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地發展。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如何開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呢?文章主要從寓教于樂、任務驅動、優化整合和德育滲透等方面進行了簡要闡述。
小學信息技術;寓教于樂;任務驅動;課程整合;德育滲透
在學校教育中,有效性教學是一項孜孜以求的藝術實踐課題,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有效教學的衡量標準主要指向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在日益強調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有效教學的根本標準則科學而又合理地落定在 “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方面。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屬于 “唯情趣一族”,他們既缺乏相應的責任意識,又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要追求課程教學的最大效應,教師就必須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和有效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課程實踐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為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鋪路。
“成功的教學活動不在于強制,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小學生求趣、求新、求異的特征,認真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趣元素,并通過各類生成性因素,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情趣教學活動,從中攫取不容忽視的 “情緒智力”效應。以指法訓練為例,若是教師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并進行簡單、機械地重復訓練,學生不僅學得很累,而且時間稍長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有鑒于此,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和做法,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滲透其中,就能有效遷移學生的思想注意力,變相減輕他們的身心疲勞程度,從而贏得截然不同的訓練效果。
比如,讓小學生玩 “金山打字通”,并在師生之間開展比賽。接著,學生在 “青蛙過河”和 “警察抓小偷”等游戲活動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好指法。許多學生提出:“怎樣打字才能打得又對又快呢?”當此憤悱狀態下,教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自然就學得非常認真了。再如,操作性較強的 “畫圖”:先讓學生掌握啟動和退出 “畫圖”方法,并認識 “畫圖”窗口的基本組成 (包括菜單欄、工具箱和顏料盒等),然后通過邊講邊練讓他們掌握 “畫圖”的基本操作,最后,開展自由創作活動。實踐證明,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呢?顧名思義,就是指執教者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相應的具體任務,然后組織并引導學生通過 “分析問題——采集信息——處理信息——總結歸納——完善創新”等環節來逐步完成上述各項任務。這種教學具有目標性、針對性、指向性和漸進性等基本特征,學生通過完成—個個比較具體的任務來有效地掌握活動內容,最終達成教學目標。長此以往,任務驅動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能夠有效培養他們的學習品質。
比如,教學 “在Word文檔中插入圖片”時,傳統教法往往把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相互孤立開來,導致學生難以形成一種相對系統化的學習印象。正因為如此,教師可把所有內容集中設計為 “制作一張賀卡送給最親近的人”,用具體可感的任務引導小學生去自我尋找、自我探索和自我實踐。一方面小學生樂于接受這種學習任務,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增強他們的實踐體驗和創造性嘗試。
再如,教學 “幻燈片的交互性”,教師可設計 “插入全市鄉鎮分布圖,通過單擊地圖上不同的位置,鏈接到各鄉鎮基本情況的介紹”。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和探索,使之掌握插入圖片的方法,基本掌握交互動作的設置方法。根據實際需要,教師可先演示一遍,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再以學習小組為單元開展競賽活動,從而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在學校教育中,信息技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基礎技能學科,但它與其他各類學科之間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關聯——分則互損、合則共榮。尤其是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已從單一的計算機課程知識學習轉向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積極探索以課程整合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術為認知工具、以學科知識學習為有效載體的新型課程模式已逐步成為一種時尚性潮流和不可逆轉的發展之勢,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學必須與其它課程實行優化整合,從而形成內涵豐富、形式多元的綜合實踐課。
比如,關于Powerpoint一章的綜合練習,教師可讓小學生制作一部 “我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演示文稿。為了較好地完成這一制作任務,首先要求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相關地理知識。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地理學科知識的滲透;另一方面,學生可利用課余、雙休日時間對本地的環境情況進行觀察、了解,同時通過閱讀書本、上網搜集和社會調查來積累環保知識。在完成這一課題的活動中,學生們不但掌握了制作電子文稿的技能,還培養了他們正確的環境觀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以及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 (試行)》中指出:“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技能,形成個性化發展,還要形成與信息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責任感和價值觀等思想道德品質。就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而言,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和著力點在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在于以下四點:①在日常教學中著力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聽從老師指導并努力講求規范性操作,下課后做好相應的整理工作,包括關好門窗和用電設備等。②在網絡知識教學中滲透信息技術使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教育。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通過網絡傳播一些非法、不健康的和個人隱私的東西是會帶來嚴重后果的,有時候還會受到法律制裁。要不斷提醒學生少上當,讓他們明白——諸如網上詐騙、跟蹤騷擾、不良 “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時有發生,一定要慎重行事。③在實際操作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學完 “網頁制作”后,就可把具有不同愛好和特長的學生分為不同組別,小組學生共同完成一個主題網站的設計、制作和發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他們在搜集材料、版面設計、文字錄入、圖像處理和色彩建議等分工中既各負其責又通力合作,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群體意識和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發展有當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分,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們要著眼可持續發展戰略,立足學生當下發展抓緊抓實,只有 “兩手抓、兩手硬”,才能贏得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
[1]鄭敏,姚本先.論師生心理關系的理想建構[J].當代教育論壇,2004,(9).
[2]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討論稿)[Z].2000-11-14.
(編輯:朱澤玲)
G623.58
A
1671-0568(2016)09-0101-02
王慧,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真武中心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