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琬騏
(海軍陸戰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論采訪技巧的掌握
魏琬騏
(海軍陸戰學院,廣東 廣州510430)
一次成功的采訪需要做好采訪前的準備、采訪過程中的提問以及對被采訪者的觀察和傾聽。新聞報道經常要用到采訪,采訪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了解事實真相的重要手段。采訪是新聞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記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如果沒有采訪就沒有現如今蓬勃發展的新聞事業。采訪技巧是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運用的一種靈活巧妙的訪問方法。
采訪;技巧;新聞工作
新聞記者如何與采訪對象溝通交流?如何通過采訪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寫作素材?這需要記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訪技巧。關于記者在采訪中的技巧,筆者認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知識儲備和資料收集
毛澤東在戰爭年代有一句名言:不打無準備之仗。有經驗的記者都會說,采訪前準備充分,等于完成了采訪工作的一半。如果采訪的是一則新聞事件,還要搜集與事件有關的背景資料。與采訪人物不同,新聞事件有發生的原因、背景以及產生的社會影響,這些內容往往是現場目擊者不會直接告訴記者的,需要記者在采訪之前對相關事件的發生背景、產生原因等進行整理和分析。世界聞名的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每次采訪前都會閱讀與采訪對象有關的資料,還要做詳細的筆記和研究心得。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費。如果準備不充分,會直接影響采訪效果,有時甚至會造成尷尬的局面。例如,1939年,由名著改編的電影《飄》在美國放映,赫思嘉的扮演者費雯麗從英國飛抵美國,到達紐約機場后接受記者的采訪,一位記者開口就問:“請問你在《飄》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費雯麗回答:“我不想同你這樣無知的人交談。”由于前期沒能做好充分準備,這位記者不但錯失了訪問的機會,其拙劣的提問還被刊登在了當時的《美國時報》。由此可見,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隨后的采訪中取得主動。
(二)事先擬定好采訪提綱
采訪提問是記者的業務能力、知識儲備、社交能力、文化素質的綜合體現。提問是記者與被采訪者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提問可以幫助記者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準備采訪問題的時候,記者最好能先換位思考,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事先檢驗準備的問題,考慮采訪對象如何回答,是否有興趣回答,回答的內容是否是記者想要及觀眾感興趣的。記者在提問時,還要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采訪環境靈活應對。在時間充裕的狀況下,最好事先將準備的問題列成文字提綱。采訪提綱不僅要具體,還應該簡明扼要,對于受眾比較關心的重要問題,要多角度、多側面地挖掘和提問。
著名記者柯天在《怎樣做一個新聞記者》一文中曾經指出,提問是采訪中最高的藝術,也是新聞學最微妙而又最困難的技術。問題問得好會使整個采訪活動順利進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記者問的問題不知所云,東拉西扯,不僅會令被采訪者無所適從,也不能獲取受眾的注意。卡耐基曾說過:受眾感興趣,是因為你的談話內容與他們有關,與他們的興趣有關,與他們的問題有關。可見,在提問過程中掌握技巧,是對話順利進行的關鍵。
(一)通過第一個提問,激起采訪對象談話的欲望
萬事開頭難,現場采訪的“第一句話”是關鍵。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問題選得巧妙,可以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使采訪順利進行。《中國青年報》就曾報道,2002年大科學家霍金到杭州出席活動時,有位記者問:“你認為人類下個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會是什么?”霍金不無諷刺地說:“如果我知道,我早就已經把它做出來了。”這樣的開頭不但使被采訪者尷尬,更無法讓接下來的采訪愉快進行。
(二)提問要緊扣主題,吸引采訪對象
采訪要求記者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最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就要求記者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不要在一些毫無意義、聽眾不感興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采訪過程中,記者應該多提切中要害、有深度、在情感上能觸動被訪者并且富有創新性的問題。如采訪一位獲獎的參賽者,記者如果總是問“拿了獎,你開心嗎”這樣的問題,不但毫無意義,也絕對吸引不了受眾。有經驗的記者都會說,采訪中應盡量避免問那些一兩個字就能回答的問題,盡量不要提讓采訪對象只回答“是”與“不是”的問題。如果你問被采訪者“你喜歡自己目前的工作嗎”,很可能會得到一個“喜歡”或“不喜歡”的簡單回答;但是,如果你問“你所向往的工作是什么樣”,你就有可能得到一個比較豐富的答案。
(三)語言通俗,簡潔明晰
如何在采訪中與采訪對象進行很好的交流與溝通,使被采訪者敞開心扉,這是記者們終身要學的本事。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是整個采訪活動的駕馭者,是話題的引導者,要通過語言逐步使被采訪者進入狀態,以便捕捉想要獲得的訊息。記者要在采訪語言上注意“修煉”。新聞采訪語言要求做到簡潔,盡量節約時間,用最簡短的語言傳遞最豐富的信息,記者在提問時應盡量口語化,這樣采訪對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記者的問話,迅速把握語言的信息內容,給出記者想要獲取的訊息。
在采訪對象敘述的過程中,記者要善于傾聽,在傾聽過程中要善于發現新聞,找到亮點。新聞采訪的環境、對象千變萬化,在采訪中要真正取得預期效果,記者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不僅要專注于提出問題,更要善于觀察現場環境,捕捉細節,把握整場氣氛,通過一些細節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豐富寫作內容。同時還要觀察采訪對象的情緒及狀態,以便及時調整問題內容。就采訪對象而言,有些人思路清晰,能說會道,只要記者提出問題,對方就能進行相應的回答;有些采訪對象則比較拘謹,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只做簡單幾個字的回答。這時,記者就需要運用語言智慧,在采訪過程中進行適時引導,創造輕松愉快的談話氛圍,使對方放松心情,敞開心扉,逐漸進入記者所營造的采訪環境中。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教會我們,在新聞創作中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扎實的工作作風。作為新聞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新聞記者要掌握采訪的技巧,就要在平日里加強學習,關心國家方針政策,多閱讀書籍,開闊視野,深入生活實際,深入到群眾中去,勤于積累,培養新聞敏感性,做生活的有心人。
G212.1
A
1674-8883(2016)12-0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