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長輝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水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有機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生產更多有機水產品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筆者于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采取稻魚草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即臨近的兩塊田為一個組合(以下稱為A和B),種完一季單季晚稻后,A塊田養魚,B塊田播種黑麥草,第二年種完一季單季晚稻后A塊田播種黑麥草,B塊田養魚,如此循環養殖。這種種稻-養魚-種草輪養輪種循環養殖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現將種養模式總結如下。
1 稻田條件
二塊田為一個組合(以下簡稱A和B),水源充足無污染,沙壤土,保水性強,透氣性好,面積各為0.173 hm2;田埂埂面寬0.6 m,埂高1 m。
2 養殖模式
采用稻、魚、草輪作,即2012年9月底單季晚稻收割完畢對A塊田進行田埂加寬加高夯實,埂寬0.6 m,埂高1 m,用1 125 kg/hm2生石灰干法清塘,4天后注水至0.75 m,待毒性消失后投放150 g/尾的草魚種3 000尾/hm2、50 g/尾的湘云鯽2號600尾/hm2、50 g/尾的津新鯉750尾/hm2、100 g/尾的花鰱225尾/hm2、100 g/尾的白鰱750尾/hm2(詳見表1)。魚種剛下田不用投喂飼料,待田中的稻谷雜草吃完后開始投喂菜籽餅及菜葉,11月底至第二年5月中旬全部投喂B塊田種植的黑麥草。投喂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9月底B塊田單季晚稻收割完畢后,起壟做畦,每畝條播2 kg左右黑麥草種子,播種后視黑麥草長勢情況,酌情追施尿素。第二年5月中旬A塊田的魚捕撈完畢和B塊田的黑麥草收割完畢后繼續種植單季晚稻,水稻收割完畢,進入下一個周期的養殖,同時將A塊田改為種植黑麥草,B塊田養魚。
3 試驗結果
3.1 魚的養殖情況
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A塊田產草魚416 kg、鯽魚37.6 kg、鯉魚61 kg、白鰱115.2 kg、花鰱46.8 kg,總產量676.6 kg,單產3 911 kg/hm2;總產值14 355元,單位產值82 977元/hm2,投入魚種、飼料、魚藥、肥料、電費等各項成本3 172元(人員工資未計算在內),總利潤11 183元,單位利潤達64 642元/hm2,投入產出比1∶4.5。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B塊田產草魚452 kg、鯽魚38.4 kg、鯉魚72 kg、白鰱123 kg、花鰱48 kg,總產量733.4 kg,單產量4 239 kg/hm2;總產值15 640元,單位產值90 405元/hm2,投入魚種、飼料、魚藥、肥料、電費、等各項成本3 996元(人員工資未計算在內),總利潤11 644元,單位利潤達67 306元/hm2,投入產出比1∶3.9。總之通過試驗,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生態效益(詳見表2-表4)。
3.2 水稻種植情況
選用生育期在130~150 d的單晚品種,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9月中下旬收割。整個生長期,根據水稻種植技術,經精耕細作,兩個生產周期共收干谷2 790 kg,二年平均單產8 047.2 kg/hm2,比未養魚時略增。但通過養魚后,節約了肥料、農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拓寬了種植水稻的利潤空間。平均種稻產值15 000元/hm2,平均種稻毛利潤11 250元/hm2。
4 小結與討論
這種養殖模式大大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 2塊田為一個組合配套種養殖,即一塊田養魚,另一塊田種黑麥草。這樣大大降低了飼料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整個養殖過程除了前期投喂精飼料外,其他全部投喂另一塊田的黑麥草,就地割草就近投喂,既省時又省料。
這種模式降低病害發生,大幅提高養殖成活率。通過種一季黑麥草,帶走了養魚過程中沉積在淤泥中的營養物質,破壞了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環境,改善了底泥的通透性。為接下來的養魚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未發現病害,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20%以上。
這種模式,大大提高了魚的品質,因為整個養殖周期只投喂黑麥草和菜籽餅,而且不用魚藥,只用生石灰消毒和調節水質,達到了有機魚的標準,深受消費者的喜歡,商品魚的價格是普通魚的2倍,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該模式是在稻田冬春空閑時開展的養殖,一個周期的實施到魚收獲后,底部積累了一層較厚的淤泥,淤泥含有許多有機物質,并已富營養化,在水稻生長期用來種植水稻后,能為水稻提供養分平衡、充足的有機肥,促進水稻的生長、增產,并降低種植水稻的成本。魚、稻、草種養,大幅提高了有機物質的轉化率和利用率;冬春養魚避開了5-8月的魚類病害高發期,提前種植一季水稻也避開了水稻稻癭蚊等病蟲害的危害,也提高了稻米的品質。
該模式為稻田生態種養殖提供了借鑒,為提高稻田種植效益找到了有效途徑,使高效的漁業生產同優良的生態環境建設同步發展,以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為避免養殖魚達不到商品規格,應盡量投放大規格魚種。
(收稿日期:2015-02-15;修回日期: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