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偉星+陳豐華
在兩年的定點幫扶實踐中,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著力緊扣淮陰區農村現存短板和薄弱環節,因地制宜地做好幫扶工作,取得了較好的預期效果。
省政府辦公廳作為淮陰區“五方掛鉤”和劉老莊片區幫扶牽頭單位,兩年來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賦予的政治責任,始終堅持把掛鉤幫扶淮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列為重點工作之一。在各方有力支持下,辦公廳兩年來直接爭取和籌集資金超過4500萬元,幫建和協調各類項目50多個,使淮陰區特別是劉老莊片區的經濟社會得到顯著發展,劉老莊鄉面貌煥然一新,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達到新“八有”,直接掛鉤的南營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達到30多萬元,所有低收入農戶人均收入都超過4000元,老區人民正昂首闊步行走在脫貧致富、夢圓小康的康莊大道上。
精選項目重造血
在農業發展方面,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引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省政府辦公廳著力提高淮陰區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在劉老莊鄉11個村場均建立農機耕作服務社,積極籌集資金為他們配備了聯合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切草機、條播機等30多臺(套),增添了200多萬元的村集體資產,實行“五統一”,即統一配種、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分配,利用規模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僅此一項每村每年就可增收節支3萬余元。同時,還著力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支持能人大戶選種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發揮幫扶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和對其他村民的示范帶動作用。
在工業發展方面,省政府辦公廳提出把劉老莊打造成“光伏之鄉”,積極協調各方,建設深圳能源二期11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億元項目,立體利用魚塘、溝渠和屋頂實現“漁光互補”。自籌并爭取幫扶資金1200萬元建設1.5兆瓦屋頂光伏項目,充分挖掘村民小區屋頂資源實現“母雞下蛋”,兩個光伏幫扶項目每年可產生收益200萬元左右,既增加了劉老莊鄉所有村特別是三個省定經濟薄弱村的集體收入,又解決了低收入農戶增收難題,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劉老莊鄉主要負責人表示,這是歷年來最好的幫扶項目,為他們留下了“生蛋的老母雞”;籌集資金100余萬元,幫助南營村建設2個共2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及其附屬設施,引進日用品生產項目,帶動本村近30個富余勞動力就業,每年還可產生租金近8萬元和相關稅收分成。
培基固本促躍升
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在堅持精準幫扶的同時,努力將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淮陰,各種要素資源匯聚到淮陰,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對扶貧開發的輻射帶動能力。
在服務重大項目方面,參與招引并服務百億元的山東金嶺集團鹽化項目,協調20多個省級部門評審,幫助建設熱電聯產機組項目,促進地方鹽化產業轉型升級。跟蹤服務省里專項安排的5000萬元13個高效農業產業項目,幫助協調解決難題,項目已基本建成并將陸續產生收益。幫助碼頭鎮爭取有關陸上和水上多個油氣站項目,增強區域公共服務和招引項目承載能力,并協助其成功創建省衛生鎮。
在爭取資金方面,積極向上爭取區財政周轉金,幫助區里解決運行緊張的矛盾。爭取落實劉老莊、古寨鄉等美麗鄉村項目4個、資金 1070萬元,對有關鄉鎮的基礎設施和周邊環境進行全面提檔升級,特別是碼頭鎮美麗鄉村項目特色明顯,成為周邊地區婚紗攝影理想取景地,品牌效應已逐步顯現。爭取中央財政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資金250萬元,發展農產品電商和生態旅游項目,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與農產品質控體系建設,有機融合電子商務與旅游產業,淮陰區本土特色農副產品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幫助片區徐溜鎮爭取省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92萬元,發展相關基礎設施,培植高效農業,農業產業園集聚能力不斷增強。
在化解要素瓶頸方面,利用淮陰區全省土地管理改革試點契機,幫助協調農民宅基地農轉用、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事項,破解發展中的土地資源瓶頸。此外,向上協調保留并遷移京滬高速旁兩座高炮廣告牌,爭取相關經費20萬元,每年產生廣告收益近20萬元。
盯著“痛點”下苦功
減少相對貧困任重道遠,“十三五”工作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削弱,要在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優先考慮扶貧、制定改革舉措重點傾斜扶貧、體制機制改革有效服務扶貧,部門和行業制定出臺改革政策都應把扶貧工作納入進來。幾點建議:
一是有關基礎設施問題。新一輪精準扶貧中,水電路房等長期制約扶貧的短板要繼續作為政府扶持解決的重點,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釋放有效需求。在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的基礎上,還要科學預測、合理規劃,充分考慮到將來集中居住的可能,避免剛建成不久就拆除和荒廢,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二是有關幫扶資金問題。針對以往涉農、幫扶資金 “撒胡椒面”現象,應整合相關資金,按照省級“管總量不管結構、管任務不管項目、管監管不管實施”的原則,將權力下放到縣級,按規劃整合使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根據精準扶貧的需要,可把上級下達的扶貧資金統籌使用,及時變更已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項目,只要不挪作他用和貪污腐敗,審計檢查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為完成任務而導致幫扶資金低效甚至無效使用。
三是有關經營方式問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生產工具、農業設施等參股到合作社、龍頭企業,政府統籌投入的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參與扶貧。探尋切口適當的改革,喚醒沉睡的資源和閑置資產,降低社會資本進入扶貧領域的門檻,分散農戶經營的風險,使貧困戶享受到資源和政策收益,并在自覺融入大市場、大生產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
四是有關動態幫扶問題。推動扶貧政策向特困片帶聚集,扶貧資金向貧困戶村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做到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等精準。為保證公平起見,應根據相關硬指標,適時調整幫扶對象,避免少數地方長期依賴幫扶,理直氣壯要扶貧,習慣等靠要,不愿摘掉貧困帽的懶人現象,讓有限的幫扶資源流向最需要幫扶的地方,實現幫扶雪中送炭的初衷,確保全省能同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幫扶要不為“亮點”遮眼,盯著“痛點”下苦功,敢于向“硬骨頭”問題開刀,從百姓最期盼處、工作最薄弱處做起,這樣謀劃幫扶工作,才能跨過溝坎、化危為機,闖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