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根
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是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問題一直是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難題。紫陽要想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首要任務就是5年內實現近1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需要紫陽人拿出脫貧、治貧真功夫。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后,中央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脫貧攻堅決戰階段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動員令。近期,陜西省各地也相繼召開了脫貧攻堅工作會議,安排部署了各地新一階段的脫貧攻堅任務。脫貧攻堅雖是紫陽加快趕越的重大機遇,但脫貧摘帽、全面小康,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縣委、縣政府相繼與市委、市政府簽定了“責任狀”,立下了“軍令狀”——未來5年要讓建檔立卡的3.1萬戶9.52萬貧困人口越線、147個貧困村脫貧、全縣脫貧摘帽。
紫陽縣把脫貧摘帽作為“十三五”規劃第一目標,圍繞脫貧攻堅任務完善十三五規劃,科學編制脫貧攻堅規劃和各專項扶貧規劃。根據總體安排,2016年30個貧困村1.29萬人脫貧;2017年30個貧困村1.29萬人脫貧;2018年40個貧困村1.24萬人脫貧;2019年47個貧困村1.9脫貧;2020年脫貧3.8萬人。
那么,未來幾年怎么干?
紫陽2015年底召開的全縣脫貧攻堅會議已經給出了答案:下大力氣在“八大脫貧工程”上尋求突破,確保全縣5.72萬貧困人口通過移民搬遷脫貧,5.64萬人通過產業、就業、生態補償脫貧,1.24萬人通過醫療救助脫貧,1.51萬人通過教育扶貧脫貧,5.06萬人通過低保兜底,徹底拔掉窮根。
在改善人居環境上下功夫。“ 十三五”期間,全縣還有5.72萬貧困群眾需要易地搬遷,計劃于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地災戶、洪災戶”搬遷任務,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貧困戶搬遷安置任務。同時,采取企業帶動、產業支撐、景區輻射、技能提升、資金互助等有效模式,落實好“一區一策、一戶一法”增收辦法,不斷加大搬遷群眾后續發展扶持力度,努力使搬遷群眾就業有崗位、創業有門路、增收有渠道,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
在促進增收上下功夫。實施產業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紫陽現代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試點縣、電商扶貧試點縣建設,實施“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產業推進行動,采取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互動、景區園區牽動、能人大戶聯動、綜合幫扶驅動的辦法,重點壯大茶葉、魔芋、中藥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五大特色種植業和黑豬、黃牛、白山羊、烏骨雞、富硒魚五大特色養殖業,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特色種養、傳統手工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村小型加工業、富硒美食、民歌茶藝、電子商務等二三產業發展。
在促進就業創業上下功夫。實施技能培訓工程,全縣統籌使用各類培訓資源,引導企業扶貧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實行定點培訓、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對接機制,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建立創業對接貧困村機制,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設立創業基金,鼓勵引導群眾回鄉創業就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幫助更多貧困戶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和增收。
在生態補償上下功夫。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縣里大力支持和鼓勵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山林經濟、鄉村旅游,把一批山林經濟園區打造成為種植、加工、旅游一二三產融合的循環產業體系。充分利用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天然林管護專項資金,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保護人員。調整農村護林員、保潔員等政府出資崗位,優先安排貧困戶上崗,就地解決收入問題。
在斬斷窮根上下功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對全縣貧困家庭學生從一年級到高中階段教育學費實行全免;對貧困家庭的中高職在校生,除國家職業教育資助政策幫扶外,再給予3000元扶貧助學補助;對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實行政府資助、助學貸款、助學金幫扶全覆蓋。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為鄉村學校定向培養留得下、穩得住的一專多能教師。合理布局農村中小學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加強教育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確保全縣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8%以上。
在落實救助政策上下功夫。進一步健全完善全縣醫療救助機制,擴大健康扶貧工程的救助范圍,農村合療門診統籌率先覆蓋所有貧困對象,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對貧困人口大病實行分類救治和先診療后付費結算制度。加大農村貧困殘疾人康復服務和醫療救助力度。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農村適齡婦女“兩癌”免費篩查、優生健康免費檢查等公共衛生項目。實行縣、鎮醫療機構醫生與因病致貧貧困戶對口幫扶機制,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在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上下功夫。紫陽將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加大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行路難、運輸難和農業灌溉、群眾飲水安全等問題,傾斜支持貧困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健全村委會活動室、文化活動場所、村級衛生室及環境保潔等公益設施,為貧困村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落實政策兜底上下功夫。實施社會保障工程,加快完善全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引導貧困人口積極參保續保。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低保標準,實現“兩線合一”,實行暫退低保幫扶措施,對當年超過低保標準但收入尚不穩定的農村家庭,延續12個月低保政策。建立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信息管理系統,與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有效對接。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