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民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重點和難點在扶貧。近年來,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簡稱吉林農信)將金融扶貧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積極發揮金融扶貧主力軍作用,助推精準扶貧攻堅戰目標順利實現。
“五優先”探索農信金融扶貧路
吉林省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個貧困鄉鎮、84萬貧困人口,扶貧任務十分艱巨。“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農信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加大產權融資、融智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讓金融扶貧主力軍作用越來越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優先支持貧困縣改制農商行。始終堅持把組建農商行作為化解風險、增強金融扶貧能力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大全省8個貧困縣改制農商行進程,加快產權改革步伐。省聯社共投入7億元用于支持安圖、汪清、靖宇、大安、和龍、通榆等六家聯社改制。改制后,多投放貸款14.8億元,五年累計繳納稅收5.1億元,建設空白鄉鎮網點5個,有力地參與支持了金融扶貧。
優先為貧困縣提供智力支持。幾年來,吉林為貧困縣及所在行社輸送95名高管和專業人才。其中:省委組織部選派2名農信高管到大安、龍井市掛職副縣長,省聯社和農商行選派高管11人,從其他行社和監管部門選聘人才14人,選拔“千人工程”后備68人,為貧困縣所在行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優先信貸支持貧困縣產業發展。五年累計向全省8個貧困縣發放貸款401億元,支持貧困戶44080戶,農戶貸款覆蓋面76%,戶均貸款額1.38萬元。結合全省“三農”和縣域經濟特點,累計創新推出5大類160多種產品,其中農戶類23種,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產品55種。在全國率先開辦糧食直補資金擔保貸款,目前8個貧困縣貸款額7.9億元。創新 “農戶綜合授信”、大型農機具、林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10.9億元,積極推廣農業產業鏈金融模式。實施“一縣一策”支持貧困縣民生工程,通榆縣聯社探索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模式,建立“農村淘寶”體驗區。汪清縣聯社扶持86個村發展木耳種植,為貧困縣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的資金保證。
優先為貧困縣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在8個貧困縣建立助農金融服務點798個,布設ATM、POS機數量1668個,實現市縣鄉村四級金融網點全覆蓋;發放民工卡、社???.5萬張;與人民銀行、中國銀聯共同研發推出全國首創的支付型創新產品“聯銀快付”業務,8個貧困縣共布放終端270個、交易總金額22.4億元、日均交易額達到831萬元。
優先支持貧困縣公益事業發展。積極擴大社會就業,面向偏遠地區定向招收350名貧困農民子女幫助實現“求學夢”和“就業夢”。 其中,8個貧困縣招收61名。省聯社成立慈善基金會,累計向8個貧困縣捐建希望小學及教育設備845萬元;捐贈救護車以及消防器材等319萬元。投放扶貧農業產業貸款57億元,帶動就業3.5萬人次。代發低保資金36.5億元、 25萬農戶。
創新舉措助力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打好脫貧攻堅戰,離不開金融。雖然吉林農信在精準扶貧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個別基層行社重視不夠、扶貧項目落實不精準、扶貧效果仍不理想,扶貧政策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扶貧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不足等問題。金融精準扶貧必須提高扶貧精準度,必須要找到、找準“窮”根,抓住這個根本。吉林農信作為省內網點最多、服務范圍最廣、支農力度最大的地方金融機構,將建立“造血式”扶貧機制,激活內在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讓貧困農民上學不愁學費,種地有農信支持,看病有保險,致富有門路,建房有安居工程,努力實現上學夢、樂業夢、健康夢、致富夢、安居夢,堅決打好金融精準扶貧攻堅戰。要重點處理好四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 “扶貧”與“脫貧”的關系?!胺鲐殹笔怯仓笜耍懊撠殹笔切枰獜氐捉鉀Q貧困問題,一字之差,謬之千里。要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既要“扶貧”,更要“脫貧”?!懊撠殹斌w現了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
二是處理好“輸血”與“造血”的關系?!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實施精準扶貧、為貧困地區 “輸血”的同時,更要注重強化自身“造血”功能,加快聯社到農商行的轉變,加快推動農商行上市轉型,加快推進全國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進程。
三是處理好“粗放”與“精準”的關系。要改變過去粗放的扶貧方式,強調精準定向、定縣、定人口、定目標,通過建檔立卡等基礎性工程,確保真正實現扶貧到村、脫貧到戶。
四是處理好支持8個貧困縣與其他縣的關系。全省84萬貧困人口分布在各地,必須要有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在重點做好8個貧困縣精準扶貧的同時,統籌兼顧好全省其他縣(市)區貧困人口的扶貧工作。既抓住“關鍵”,又抓好“全面”,兩者兼顧,不可偏廢。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程中,吉林農信將大力實施產權改革扶貧、信貸資金扶貧、教育醫療扶貧、互聯網金融扶貧、慈善救助扶貧等“五大扶貧工程”,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為“中國夢”的吉林篇章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力推進互聯網金融
為拓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渠道,吉林省圍繞“三農”服務需求,有效融合傳統業務與互聯網,將更多的線下產品和服務轉移到線上,提高服務效率。探索電商扶貧,積極培育電商帶頭人,推廣信貸支持通榆電商龍頭企業云飛鶴舞公司,帶動9個鄉鎮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讓貧困地區的綠色農產品通過互聯網渠道和平臺直銷至消費者,鼓勵貧困農民單獨開設網店,自己進行電商業務運作,獲得更多的農產品附加值。針對農民市民化發展趨勢,吉林農信與省人社廳加強合作,聯合開發農民工專屬移動金融產品—民工寶,實現“就業指導+教育培訓+權益服務+電商娛樂服務”一體化運作,鼓勵農業轉移人員外出務工、創業、消費,促進農民工在城鎮安居樂業。
吉林農信積極發揮慈善基金會效能,關注農村基本生活保障,確保“兒童上得起學、病人看得起病、老人老有所養”。每年投入1000萬元,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農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加大對“村村通”建設、村屯美化的支持力度;探索與保險公司合作,以信貸支持個人養老保險金繳費困難人員;洪澇地質災害期間,通過捐贈救災資金,減免貸款利息,幫助受災民眾盡快恢復生產;成立志愿者愛心服務隊,定期組織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兒童,幫助解決生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