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旅游資源的地方,如何打好旅游“牌”,實現村莊發展、農民致富?山東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把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運河文化、餐飲文化、葡萄文化、紅色文化有機融合,將長溝打造成為濟寧環城游休憩帶上的生態休閑基地、京杭運河上的歷史文化名鎮,駛入旅游致富的快車道,也給旅游扶貧趟出了路子。
“濟寧城小蘇州,四十五里到長溝。”長溝自古是水旱碼頭、商賈云集之地,古老的大運河流經長溝3公里,勤勞智慧的長溝人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餐飲文化。歷史文化有:元代大運河遺址、新石器時代城崖古城墻、黨堌堆、崔莊村五代十國時期的“三元行宮”、南陽李村明代孫家樓、護駕李村明代吳家樓等;民俗文化有:二人斗、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三編(竹編、葦編、鐵編)、夯歌、民謠、嗩吶、山東快書等。為了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長溝鎮開展了以下工作:
大力打造精品觀光園。長溝葡萄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長溝鎮在核心種植區著力打造集采摘、旅游于一體的觀光園。目前,投資145萬元的甜中強合作社無核葡萄精品園建設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觀光走廊、溝路渠建設、滴灌鋪設、避雨設施安裝等已完成;投資500萬元集種茶、采茶、制茶、品茶、餐飲為一體的運都茶苑已開始迎接游客;以水培、霧培為主的高標準無土栽培大棚已建成,主要種植高檔水果,2015年“五一”前已精彩亮相。長溝鎮以這些精品園為龍頭,推動農業特色化發展、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項目化運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也能變現,挖掘整理長溝文化很快進入鎮政府的議事日程。自2014年7月開始,由鎮文化站牽頭,組成了長溝文化收集整理小組,深入到全鎮52個行政村,通過走訪、座談,收集整理出有價值的碑文、族譜、人文資料等400多條,將編輯整理成《史話長溝》一書;聘請藝術家對長溝鎮民俗文化二人斗、舞龍、舞獅提檔升級,賦予時代內涵,使其更具觀賞性。改編后的“二人斗”,騰、挪、轉、移等動作惟妙惟肖、頗受歡迎。依據張山水泥廠這一紅色教育基地,由張山水泥廠贊助100多萬元,把鎮里原來廢棄的石塘打造成紅色文體廣場,制作了先模人物事跡展,人物有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以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
經過精心打造,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展現在游客眼前,游客來到長溝,可品長溝葡萄之美味,看江北最大的內河港——森達美港之壯美,觀南水北調長溝泵站之美景,賞千年白果樹之雄姿,覽前海村雹子樹之奇特……還可去粽子專業村學習包粽子,去鐵編專業村——趙王堂村、竹編專業村——張坊村、葦編專業村——南陽李村欣賞“三編”技藝;更可到運都茶苑采茶、制茶、喝茶,品嘗美味佳肴。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來長溝采摘觀光的游客達10萬多人,消費收入約為1000多萬元。豐厚的旅游收入讓長溝百姓切實體驗到了家鄉的魅力。去年,長溝鎮被評為“山東省旅游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