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建
?
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談心教育研究
□朱建
【摘要】在新形勢下,盡管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大學生問題越來越復雜,但傳統的談心教育在今天仍然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具體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著重闡述了談心教育的重要作用和談心教育的主要特征,并指出輔導員在談心教育中易出現的幾個誤區。
【關鍵詞】輔導員;談心教育;學生
輔導員工作中的談心教育是指輔導員以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為目的而開展的與學生“一對一”或“一對多”交流的工作方法。通過談心教育可以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輔導員與學生的單獨溝通和直接對接,發揮了幫助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增進師生情感、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的重要作用,也是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處理日常事務的有效方式。
1.有助于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學生的思想問題隨時代的發展呈現出多而復雜的局面,并且學生個體出現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尤其是現在的“90后”的大學生,他們思想變化快,個性強,價值時代的高速運轉帶給他們前所未有的信息沖擊。而談心教育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可以幫助輔導員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決個別學生的思想問題。通過談心教育,輔導員能夠及時、有效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情況,在談心過程中積極地幫助學生疏導負面情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產生不良影響,防止學生生成心理問題或過激行為。
2.有助于增進交流,促進師生情感
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中,離不開交流和溝通。那么在輔導員與學生之間也需要情感的交流,而談心教育正可以滿足這一需要。成功的談心教育可以幫助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打破師生的“身份壁壘”,從而在師生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及師生間的互相信任,增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輔導員與學生的談心交流過程是師生間心靈碰撞、情感互動、深入了解的過程,只有做到推心置腹,輔導員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叩開學生心門,撥動學生心弦;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輔導員對學生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最終通過“親其師”而達到“信其道”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輔導員和學生進行著從語言到思維的雙向交流,完成了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互動。
傳統的談心教育在新時期仍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高校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環節,這與其針對性、靈活性、互動性等特點在輔導員工作中占有絕對的優勢是分不開的,是其他工作方法不可替代的。
1.針對性
談心教育的針對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象的針對性。談心教育是輔導員與學生“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教育方法,并以“面對面”的“一對一”交流為主,實現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單獨溝通和直接交流,是針對一名學生或一類學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問題的針對性。學生突發或存在的問題有很多,諸如生活問題、學習問題、情感問題等,輔導員的談心教育工作通常是一次談一個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一個問題。三是解決問題的針對性。談心教育是根據學生特點開展工作方法,輔導員在問題的解決上是針對學生個體“量身定做”,對不同的學生可采取不同的談話方式和談話內容,這比起輔導員工作的其他方法更具有針對性。談心教育的針對性很強,輔導員在與學生的談心教育中倘若把握好這一特征,那么談心教育就會達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癥下藥”的效果。
2.靈活性
談心教育是輔導員根據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態而開展工作的方法,方式更為靈活多樣化。這在時間和空間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輔導員可以根據情況隨時隨地地與學生談心,談心前不需要有太復雜或太多的準備。另外,談心的方式也比較靈活,輔導員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與學生談心,可以面談,也可以通過網絡或電話,還可以通過書信談心。總之,談心教育在時間、空間和方式上表現出特有的靈活性,這一特征為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時效性和便捷性。
3.交互性
談心教育是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也是輔導員與學生情感互動的過程。新時期輔導員在面向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要充分發揮主體性,充分實現師生互動。互動性表現在:一是語言的互動。談心是輔導員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不是某一單方的單向訴說,而是要求輔導員應該在傾聽的同時針對學生的講述適當給予回應。二是表情的互動。表情是非語言的技巧,在交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時,表情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表情可以輔助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觀察,幫助輔導員把握學生的整體情況。同時,輔導員通過表情的傳達增加了對學生的關注,可以達到促進談心作用。三是情感的互動。談心的過程是心與心的碰撞和交流,是談話雙方情感的直接交流和感受。在談心過程中,輔導員通過對學生情感的體會,達到師生間共鳴。互動性可以為輔導員和學生提供和諧、輕松的交談環境,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雙方達成共識。
談心教育在輔導員的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并非所有的談心教育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談話不能打動學生的內心,“左耳進,右耳出”;而有的談話則效果顯著,解開了學生心中的謎團,達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往往是有些輔導員自身就進入了誤區,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問題上:
1.不能夠準確區分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呈現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交織的現狀,準確將二者區分開是實踐談心教育的前提,是輔導員開展工作的基本要求。思想問題是指現實生活在人們思想中所引起的矛盾、沖突和困惑,以及與社會發展不一致的想法和觀念,它往往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比較明顯的思想問題主要包括學習斗志衰退、理想信念動搖、對社會的看法偏頗等。
心理問題主要是指客觀事物和人的機體狀態的變化所引起的人的各種消極心理現象和心理疾病,如情緒消沉、心情不好、焦慮、恐懼、人格障礙、變態心理等。思想問題既可以影響個體,又可以影響群體,具有明顯的群體性和感染性。心理問題具有個體性和遺傳性,除了消極心理和一些遺傳性的心理疾病外,一般不會影響到其他人。輔導員應該充分掌握二者的內涵和區別,準確判斷出到底是思想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對于學生的思想問題,輔導員要用解決思想問題的方式方法,通過積極的談心教育等幫助學生戰勝困難;而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輔導員應該通過學校的相應程序,轉介到心理咨詢室等相關部門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或者治療。倘若輔導員對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不能很好地區分,將二者混淆,用解決思想問題的方法處理心理問題,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對個體產生誤導。
2.將一次談心視為工作的結束
無論是主動式談心還是被動式談心,無論是“面對面”還是利用互聯網,輔導員都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而傳統的談心教育往往忽略了談心后學生情況的跟蹤和反饋。一些輔導員試圖通過一次談心徹底解決問題,以達到工作的“一勞永逸”。事實上,談心步驟的結束不代表談心工作的結束。由于學生思想存在著不穩定性,談心教育結束后學生仍有可能出現情緒的波動和態度的改變,因此應視情況反復約見。
輔導員還可以調動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資源,關注談話對象的學習狀態、生活表現等,并定期匯報情況,進行信息反饋,如實際情況確實需要,輔導員可以繼續找學生談心,協助并監督其逐步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大部分學生的問題不是通過一次談心就能徹底解決的,尤其是一些比較嚴重的情況,如大學生的網癮成性,大學生長期厭學、逃課等,輔導員要對此開展長期朋輩教育等,結合多種教育方法有效地鞏固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馮萍.心理咨詢在高校師生談心活動中的運用[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3.
[2]竺正海,肖紅霞.新形勢下談心工作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對策——以長江大學談心工作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137-138.
[3]李霞,樊翠英.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談心藝術[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2(6):103-104.
[4]楊能山.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別談心載體[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0(11):231-234.
[5]張韜,施春華,尹鳳芝.溝通與演講[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6]馮剛.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全面提升與工作技能考核達標指導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郝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1-0132-02
作者簡介:朱建,硅湖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三相異步耐氟電機設計和制造工藝研究、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教學以及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