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誼 陳 欣 楊宇航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微時代背景下江蘇高校學生微信使用情況分析
蔣 誼 陳 欣 楊宇航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介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已滲入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學生成為微信的重要用戶群體。因此,如何正確使用微信、發揮微信的作用是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個體值得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以江蘇高校大學生的微信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微信在江蘇高校校園中的滲透度和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程度,從而對如何使微信能在江蘇高校中產生更高的價值,并在學生中形成良性互動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江蘇高校;大學生;微信使用
(一)何為微信
2011年初,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運營商騰訊公司推出了一款支持語音聊天、發送文字、圖片、視頻和多人群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免費聊天軟件——微信。經過5年的發展,微信已成為“微”時代背景下重要的社交工具之一。根據2015年的微信平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第一季度末,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量已達到5.49億,占全國人口數量的40%以上,而且微信新用戶還以每季度400%的速度快速增長。正如微信官網所說“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微信不僅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微信對當代高校教育教學的影響
微信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媒介,正在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微信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學多元交互平臺,突破了傳統的教育形式;其次,微信打破了傳統的面對面的溝通模式,增強了高校與校園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再次,微信為高校思想教育創造了一個新的平臺,推進了主流意識形態在校園內的傳播。因此,高校也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使當代的高校教育教學更具有實踐性和時代性。
為了更好地了解微信對江蘇高校學生的影響,本次調查選取江蘇省12所大學的部分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調查的數據樣本涉及江蘇省綜合類大學、理工科大學、藝術類大學、職業技術學校等12所高校,并對1200名大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32份,有效回收率為86%。問卷的主要內容是江蘇高校學生對微信的使用情況、微信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以及微信對意識形態傳播的影響等方面。
(一)江蘇省高校微信使用人群的基本情況
江蘇高校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調查數據顯示,使用微信的男生522人,占50.6%,使用微信的女生510人,占49.4%,男生使用微信的人數稍多于女生,原因是高校男生相較女生對新科技產品有更強烈的體驗欲望。但整體來看,其實數據差距不大也說明了目前大學生群體對于微信這一媒介的廣泛接受度。此調查數據的年級分布,是以大一、大二和大三為主體,分別占到39.44%、25.97%和17.05%,大四、研究生和博士的學生較少,分別占到6.98%、6.49%和4.07%,這也和高校本身的本科專業設置相關。高校招收的本科生較多,且大三之前的學生一般都要求在校學習,基本沒有就業要求和壓力,因此有空閑時間接觸新鮮事物。
(二)大學生的微信使用情況
關于微信的使用,對于“在下列社交媒體中平時較常使用的是哪一個”,50%的大學生選擇了微信,43.31%的大學生選擇了QQ,5.43%的大學生選擇了微博,還有1.26%的大學生選擇其他。對于“你是否在使用微信”,61.92%的大學生選擇經常使用,37.21%的大學生選擇了偶爾使用,0.87%的大學生選擇從未使用。可見大學生對微信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都比較高,也符合大學生群體求新追奇的心理特征。
(三)大學生使用微信的頻率
對于“您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的調查顯示,32.3%的大學生是1個小時以下,26.19%的大學生是1~2小時,18.23%的大學生是3~5小時,23.28%的大學生選擇了5個小時以上。從此數據可以看出,微信這一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新媒體終端對于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頗為廣泛,且這一影響在“您在上課是否使用過微信”的調查也顯示出,56.06%的大學生表示偶爾使用,23.28%的大學生選擇了經常用,20.66%的大學生是不使用。并且他們在認為“對學習是否有影響”這一問題上,45.78%的大學生保持中立態度,28.9%的大學生認為沒有影響,17.17%的大學生認為微信對于學習是有幫助的,8.15%的大學生表示影響學習。可見,大部分學生都在使用微信,并且每天都有一定時間在使用微信,有近1/4的大學生每天使用微信在5個小時以上。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信是校方應該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課堂學習和微信使用的平衡也是新時代大學生課堂必須重視的問題,微信是一把“雙刃劍”,在擴大大學生知識面和信息量的同時,也對高校的課上及課下大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四)高校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83.9%的大學生在“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的調查中選擇了人際交往,54.61%的大學生表示是為了獲取信息,29.49%的大學生想通過微信了解休閑娛樂方面的資訊,還有13.48%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對于“您經常使用微信的什么功能”,83.32%的大學生是為了聊天,63.72%的大學生選擇了朋友圈,52.57%的大學生表示經常要使用微信的紅包支付功能,45.59%的大學生選擇了公眾號平臺,32.4%的大學生表示會使用掃一掃,3.1%的大學生會使用搖一搖,2.72%的大學生選擇了娛樂游戲,還有3.69%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可見,微信的多種功能吸引了高校大學生使用和接觸,從而拓展自己的交際圈,不僅加強了大學生與現實好友的聯系,也增加了他們和潛在朋友交往的可能,進一步豐富其大學生活。
(五)微信朋友圈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
對于“你多久更新一次朋友圈”,52.28%的大學生表示偶爾更新,14.84%的大學生選擇了經常更新,14.74%的大學生表示每天都會更新,18.14%的大學生表示從不更新。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大學校園變得越來越自由開放,大學生的思想也變得開放和活躍,會主動尋找渠道積極地分享自己與展示自我,喜歡被別人關注,微信本身的功能特性也給大學生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對于“您在更新朋友圈時是否考慮到對他人的影響”,60.91%的大學生表示會慎重考慮,25.9%的大學生表示很少考慮,還有13.19%的大學生表示從不考慮。對于“您對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分享的內容態度”,71.97%的大學生表示會選擇性瀏覽且比較感興趣,18.72%的大學生表示基本很少關注,7.57%的大學生表示十分關注并且很感興趣,還有1.75%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對于“您一般關注或者會瀏覽的朋友圈內容”,73.13%的大學生主要是為了看朋友的狀態,10.09%的大學生是為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4.66%的大學生是為了看娛樂八卦,3.3%的大學生選擇了雞湯軟文,還有8.83%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可見,獲取各種信息對于現在的大學生是很重要的,通過刷微信、看朋友圈,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自己身邊的信息或社會上的最新動態。微信的朋友圈功能,確實可以讓大學生與他人分享生活和心情,進行吐槽,發表評論,賦予他們話語權,并且讓他們得到滿足。
(六)高校大學生訂閱微信公眾號以及關注校園公眾平臺的情況
對于“您的微信有沒有關注公眾平臺或添加公眾賬號”,54.51%的大學生選擇了偶爾關注,43.06%的大學生表示經常關注,還有2.42%的大學生表示從未關注。對于“您一般會選擇關注什么內容的公眾平臺”,選擇休閑娛樂的大學生占26.67%,24.05%的大學生主要是為了關注新聞資訊,21.14%的大學生選擇了社會媒體,17.65%的大學生選擇了學習工具,10.48%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對“您是否添加了所在的學校或者學院的微信公眾平臺”,添加學校或是學院微信公眾平臺的大學生占到93.11%。對于“您所在學校或學院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信息的頻率是”,48.79%的大學生表示定期發送,29.68%的大學生選擇了經常發送,16.49%的大學生表示偶爾發送,還有5.04%的大學生表示從不發送。對于“您主要通過學校或學院的微信公眾平臺獲取哪些信息”,48.01%的大學生主要是為了關注通知公告,39.48%的大學生是了解校園動態,4.56%的大學生是獲取學術信息,2.33%的大學生表示是了解生活資訊,1.75%的大學生是獲取就業信息,還有3.88%的大學生選擇其他。由此可見,微信公眾號因其跨平臺性、開放性等特點,深受高校大學生的青睞與關注。尤其是本學校或是本學院的微信公眾號,因為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多數學生都會加以關注,來獲取對自己有用和有幫助的內容信息。
(七)微信在江蘇省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中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如果學校、學院或是老師通過微信推送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等內容,您能接受嗎”,73.33%的大學生表示可以接受但希望推送內容可以更生動有趣些,12.61%的大學生表示不喜歡且比較抵觸,10.38%的大學生認為非常喜歡且信息很有用,還有3.69%的大學生選擇了其他。對于“您認為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有必要么”,有55.57%的大學生選擇了有必要,20.51%的大學生表示說不好,12.01%的大學生表示沒有必要,還有11.91%的大學生認為和自己無關所以無所謂。對于“微信上傳播的內容會影響您對事物的看法嗎”,65.28%的大學生表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影響,32.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會獨立判斷所以完全不會有影響,還有2.62%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很大。對于“您認為目前主流意識形態宣傳存在的最大問題”,30.32%的大學生認為空話太多,26.53%的大學生表示缺乏新意,21.87%的大學生表示是宣傳缺乏可信度,11.66%的大學生認為是理論與實際不符,還有9.62%的大學生選擇了強行灌輸。因此,如何通過微信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促進校方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微信對高校教育環境的挑戰
微信是把“雙刃劍”,其在推動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可能對高校教育環境帶來負面影響。首先,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正在不斷完善,遇到“信息大爆炸”式的微信傳播,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多學生缺乏辨識、篩選能力,從另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難度。其次,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微信的行為擾亂了課堂秩序,上課時間刷朋友圈已經成了一種“新常態”,這必定會對有序的教育教學環境產生威脅。因此,傳統的課堂教育和新興的新媒體之間如何博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高校利用微信平臺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模式仍有待完善
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并不抵觸,但其形式缺乏創新,內容呆板老套,無法適應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的信息傳播要求。高校嘗試利用微信等互聯網平臺進行新形式的思想教育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但我們發現,這種嘗試更多的是“換湯不換藥”,內容仍過于刻板生硬,缺乏趣味性,灌輸式的宣傳無法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導致無法有效發揮微信平臺的作用。
(三)構建和完善高校微信平臺多元生態體系
微信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高校亟須構建和完善微信平臺。首先,要構建一個專業的微信運營團隊,學校指定專人負責,各職能部門廣泛參與,保證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其次,搭建和完善微信公眾平臺,不斷開發新功能,將大學生使用較多的評教、選課、查詢成績等功能整合在一起,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和使用,形成良性運行的生態體系。
[1] 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41-42.
[2] 王森.微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D].太原理工大學,2015:22.
G206.3
A
1674-8883(2016)23-0024-02
本論文為2016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微信在江蘇省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中的功能研究”(項目編號:16SYB-070)的階段研究成果
蔣誼(1978—),女,碩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廣播電視藝術和技術傳播。陳欣(1988—),女,碩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影視傳播。楊宇航(1982—),男,碩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媒體,攝影史,商業攝影,新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