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萍 邱世玲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落馬女官員報道惡俗化反思
鄭潔萍 邱世玲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反腐報道是監督社會法治進程、塑造黨政形象的一種媒體呈現方式,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反腐力度不斷加強,各類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跟蹤報道,充分發揮了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社會作用。但反腐報道也存在一些問題,相對于報道落馬男性官員而言,對落馬女官員的報道存在更明顯的內容惡俗化、題材單一化問題,不利于良性社會氛圍的形成。
反腐報道;惡俗化;性別陳規
2016年5月6日,懷化市原女副市長楊冬英的懺悔書首次公開,隨后,一篇《媒體盤點女官員落馬原因:為夫為美為情為奢》出現在各大媒體網站上。該文總結女官員落馬和男官員的不同之處,側面反映出媒體報道落馬女官員時,關注的焦點、新聞事實的選擇、主題的提煉等方面與報道落馬男性官員不同。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新聞報道中無意間流露女性報道偏見化,仍將長期影響社會對女性的價值判斷。
(一)“通奸女官員”的過度標簽化
所謂標簽化,是指一種自發的認識歸類方式,將某一個事件或某個人物自發地歸為一類事件或一類人物,[1]突出對特定人群的報道傾向是標簽化的具體體現。媒體的標簽化報道容易導致公眾對特定人群產生習慣性偏見,從而影響公眾的客觀判斷。
2014年6月5日,中紀委在通報落馬官員“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原副總經理戴春寧”的問題時,首次使用了“與他人通奸”的措辭,“通奸”一詞一度成為網絡熱詞。以落馬女官員楊曉波(山西省晉中市委原副書記)和張秀萍(山西高平市原市委副書記、市長)為關鍵字分別搜索新聞,關于二人的前十條新聞標題分別都提及“通奸”二字。媒體在制作落馬女官員報道的新聞標題時,在主副標題上突出“通奸”字樣,如《山西通奸女市長楊曉波承認與多名上下級發生關系》《晉中市委副書記張秀萍通奸 女官員太色了》等。雖然“通奸女官員”只是針對受通報的幾位女官員,但由于媒體一旦報道這些女官員,就戴上“通奸”的帽子,并以醒目的字眼提示讀者,這種行為深化了讀者對女官員的偏見,加強了“女官員”和“通奸”的聯系。
媒體在報道中對傳統性別角色進行復制,是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再現。媒體報道過程中不自覺地將女性和家庭的關系作為評判女性的主要標準,女性常以傳統角色的形象出現,要么是善解人意的妻子、勤勞的母親,要么是男人的玩物和附屬品。女性的能力和職業發展并不能被作為首要的評判標準,這強化了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在對女性官員的報道中突出強調“通奸”,容易給讀者造成錯覺:女官員靠與他人通奸才達到今時今日的地位,深化了對女性原有的刻板印象。“女性被視為依附于男性的‘第二性’,女性群體被媒體進行歪曲理解和邊緣化處理。”[2]
(二)選材定題低俗化
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提煉是完成一篇好的新聞的關鍵。對負面人物而言,在負面人物與實踐中要提取正面的主題,而這一主題必須新穎、深刻,才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才能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但在諸多負面人物新聞中,新聞主題的重點總是在于突出人物行為的反常性,以及對社會和他人造成的危害,新聞材料的選擇則常常選取人物行為中反常的、不合倫理道德的一面。對落馬女性官員的報道,選材集中于“美”“色”,不僅不利于公眾理性反思腐敗問題的根源,反而使落馬女官員成為被娛樂的話題。
報道中,選題集中于“為情所困,為美所累”“到各地整容”“光臀部整形費就達50萬元”,過度渲染“通奸”“整臀”等黃色新聞傾向的內容,在具體報道中追求人物新聞的聳人聽聞性和娛樂色彩,大肆渲染人物新聞中容易引起公眾情緒波動和趣味的因素,一味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
新聞輿論監督過程應該注重嚴肅性和可讀性相結合,對落馬女官員的報道過分低俗化容易影響新聞輿論監督的社會效應。報道過程應該側重于分析人物如何從初期的有所作為一步步演變成落馬官員,少分析演變過程背后的制度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以及人性的弱點等,呈現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此,方能對每一個社會成員起到反面參照作用,促進社會的理性反思。
分析當前媒體對女性報道的偏見化問題,顯然與媒體受市場經濟影響過分迎合讀者、男權至上的文化傳統等方面息息相關。
受市場經濟影響,網絡新聞制作趨向于以受眾為中心,以吸引受眾關注為重點,想方設法在新聞標題的字體、詞句選擇以及在圖片選擇上下功夫,而不顧背后是否隱藏對女性的偏見。另外,網絡新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斷升溫,網絡新聞的受眾到達率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對女性偏見化報道的傳播范圍更廣、傳播效果更顯著。
部分媒體工作者責任意識淡漠是女性偏見化傳播的個體性因素。媒體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信息和引導輿論,而大眾媒體在巨大的商業利益面前,逐漸弱化了對公眾的引導,在具體的報道中一味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和對受眾的吸引力。此次新聞媒體大量采用“通奸”一詞運用主要是因為官方通報中首次采用了這個詞語,新聞媒體就像獲得了許可證一樣大肆運用,媒體沒有發揮監督的作用,反思該詞的使用范圍和使用程度,以致這個詞語從官方公布推向了網絡熱詞,造成了對女性的偏見報道。
男權傳統是女性報道偏見化的深層次原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父權制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它所確立的是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盡管我國早已將“男女平等”寫入憲法,但在新聞報道的語境中,雖然詞句從“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關系”“生活糜爛”,到“亂搞兩性關系”“玩弄女性”的演變,但其本質卻沒有改變,仍是將女性置于從屬地位表現,是從傳統文化中的男權出發對兩性關系的扭曲。另外,一些負面報道還將女性的角色與男性職業發展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男性官員成功時女性是“賢內助”,男性官員落馬時女性則是“紅顏禍水”“性對象”。過度使用“通奸”二字便是這種傳統偏見的延續,“這些報道在展現人物形象時‘非黑即白’的做法,也使得一些人物報道落入了男權傳統的窠臼,在這種模式化的報道下體現的仍是兩性的不平等”。[2]
在報道女性負面人物時,要立體式地、多元化地、全面地刻畫人物形象。在寫作上不要用娛樂化和夸張的筆觸闡釋負面人物,在刻畫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的過錯,也不要回避他們在任時做出的成績,同時要把他們的心理沖突和所在的社會環境寫清楚;要將負面人物還原為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選題立意要具有人文關懷。
第一,從新聞寫作上來說,詮釋負面人物應盡量用客觀的話語模式,不用娛樂化的筆觸渲染人物形象。新聞選材的出發點應是選擇那些能夠警示世人的材料,而不是從吸引受眾的眼球出發選擇材料。在報道落馬女官員中,所選擇的新聞素材緊緊圍繞“通奸”展開,雖然本著警示世人的原則,但卻沒有達到警示世人的傳播效果,反而使“通奸女官員”的“通奸行為”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第二,對那些有道德缺陷和錯誤行為的負面人物,應該全面看待,特別是那些工作有成績,于社會有貢獻的負面人物,更應下筆有分寸,在提到他們錯誤的同時,也要盡可能提到與他們有關的成績,不回避對其有利的材料。[3]回避對他們有利的材料,則會讓人們片面地理解為官員的升遷單純與成績以外的其他因素有關,如人脈關系、通奸手段等。這樣的報道方式不僅對落馬官員來說不公平,同時也容易讓受眾對中國的官員以及官員選拔制度產生敵意,不利于社會和諧。
第三,把負面人物還原為正常犯錯誤的人,不僅寫他們違法犯罪的事實,也要寫他們犯罪時的心理沖突和身處的社會環境,將他們的犯罪過程從思想根源、社會環境方面一一作出分析,更加符合生活實際,發揮新聞的教育和警示作用。負面人物其實就是生活中普通的個人,還原負面人物有血有肉的形象,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受眾在閱讀新聞時更能設身處地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與負面人物類似,從而時刻警醒自身,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社會不良環境和制度弊端的改善。
第四,負面人物報道要有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指在報道負面人物時要尊重個人的尊嚴和情感。缺乏人文關懷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缺乏對負面人物最基本的尊重。在落馬官員的報道中,新聞媒體是否尊重當事人的人格尊嚴,體現在新聞的視角、寫作基調、敘事方式、語言運用、事實選擇等各個細節上。具備人文關懷與否,導致展現給受眾的新聞內容可 能完全不同。新聞媒體是社會文明的維護者、踐行者,傳播社會精神文明、培育良好社會風氣,是新聞媒體的責任所在。
[1] 張波.新聞報道標簽化當止[J].青年記者,2012(28):42.
[2] 蔡騏,張萍.人物報道與性別陳規——對中國媒介典型人物報道的性別框架結構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2.
[3] 馬翠霞.負面人物報道不宜“妖魔化”[J].新聞記者,2005(6):61.
G212
A
1674-8883(2016)23-0054-02
鄭潔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邱世玲,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