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明
(南京政治學院 新聞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淺談新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
朱慧明
(南京政治學院 新聞系,江蘇 南京 210000)
當今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逐步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文化生產力卓越發展。在高速運行的信息化時代,現代新媒體社交工具的興起和壯大為人們提供了新興的交往方式。本文將從現代新媒體輿論引導特點概況與發展現狀入手,探索現代新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對人們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媒體;網絡社交工具;輿論向導;引導力
身處在一個兼容并包的時代,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加之當今互聯網技術所支撐的新媒體,覆蓋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新媒體不僅肩負著我國大小事宜宣傳與推廣的重任,還為廣大網民關注資訊、表達訴求、交流想法等需求提供了更加開闊的平臺。
(一)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在不同的歷史空間和文化語境內具有不同的含義。它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流動的概念,當新的傳播技術問世時,便會迎來一次革新。在新媒體時代下,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移動終端技術的數字化行程,使互聯網社交工具傳播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傳播方式,具有數字型、網絡型和全球型的特性,將為現代信息化社會的持續發展增磚添瓦。[1]
(二)新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新媒體 已經對輿論形成和輿論格局的發展和壯大產生了巨大影響,也逐步成為輿論發展中的主導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輿論的方向,能夠影響廣大人民的想法和預判。因此,應增強新媒體輿論內容生產力、新媒體輿論渠道操控力、新媒體輿論受眾研判力、新媒體輿論的有效傳播力、新媒體輿論監測和預警力、新媒體突發輿情的應對力、新媒體輿論的價值引導力和新媒體的政府公信提升力。
(三)新媒體的發展趨向
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社交工具的發展突飛猛進,一種新興的信息交流媒介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范圍內。從最早的網上聊天,到如今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從單純地互動交流,到如今社交領域具體業務的拓展,現代網絡社交工具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開放性的平臺建設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社交工具已成為當今大學生日常溝通、交際的平臺。其各抒己見,有極大的可操作空間,可將自己的生活動態發布于社交網絡,實現親人互動、好友分享。如此“人人皆可參與,人人皆能發聲”的方式,為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培養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具有廣泛性和開放性,也增強了網絡的延伸效果。
(二)平等性的交流方式
在網絡的交際過程中,人們往往不用拘束于等級、身份等傳統階級觀念的束縛,可以在新媒體的社交平臺上發布信息,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對話。還可以自主發表意見,提出想法,表達心志,拋開傳統等級地位的枷鎖,平等交流,自由發聲,為有關單位工作的成功開展貢獻力量。
(三)全球化的時空構建
當今時代,信息的發布具有“即時性”的特征,它能夠在極大程度上打破傳統意義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通過全球化的新媒體社交工具的構建,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即時交流和溝通,這種新型的發展方式,打破了國家和地區間“溝通難”的障礙,體現出一種“超時空”的全球化特征。
(四)私密性空間的保護
新媒體的社交工具具有虛擬性的空間保留和匿名性的隱私設置功能,網絡交流往往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障礙。如此一來,交往的雙方就不需要直接的行為互動,可以將自己不愿透露的部分信息進行隱瞞;雙方的信息傳遞也具有指向不明確性,從而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對私密空間的保護,同時不失其作為社交工具的交流特性。[2]
(一)新媒體輿論引導有利于大學生的文化建設
新媒體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交際的重要載體,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新聞信息和知識內容。這些知識內容為大學生的校園文化建設增強了感染力和表現力,同時,形式多樣的載體傳遞方式,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契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內涵。[3]
(二)新媒體輿論引導有利于大學生的情感表達
現代新媒體社交工具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它的隱匿性和平等性。由于大學生在現實的交往過程中,會產生價值取向、文化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在生活和學習中面對或大或小的問題,而新媒體的運用相對于復雜的現實情況來說更為隱匿,大學生在不透露個人信息的情況下,與另一個虛擬的交流對象進行對話和交往,建立平等的溝通狀態,有利于更好地排解壓力,實現一種心理狀態的平衡。[4]
(三)新媒體輿論引導有利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由于新媒體社交工具具有超時空性,可以為來自不同環境、不同國籍、不同家境、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建立一種交流關系,從而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流能力的提升。大學生借助新媒體的平臺,有利于其表達思想、陳述現實,學生間的交流也顯得更加真實、靈動、醒目、自然。[5]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社交工具,捧著麥克風表達意見、訴說想法,擴展交際范圍,提升表達能力。但面對現代新媒體社交工具的多元性和廣泛性,往往也會造成眾說紛紜、方法不一的情境,這就需要社會加強必要的輿論引導和思想引領作用,引導大學生保持清晰的頭腦,理智運用新媒體去分析和處理問題。
[1] 張玲娜.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思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1(6):63.
[2] 鄭百靈,謝建社.論互聯網人際交往的特征及類型[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30-33.
[3] 劉海濤.網絡倫理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學位論文,2006.
[4] 王依玲.網絡人際交往與網絡社區歸屬感——對沿海發達城市網民的實證研究[J].新聞大學,2011(1):82-92.
[5] 宋巨盛.互聯網對現代人際交往影響的社會學分析[D].蘇州大學社會學院,2002.
[6] 張朱博.新媒體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235期,2013(1):125-130.
G206.3
A
1674-8883(2016)23-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