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穎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對新時期下群體性事件的再思考
——基于金昌市女孩跳樓事件的分析
方力穎
(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的《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當下中國大規模的、迅猛的城市化過程中的征地拆遷建設已經過去,與此相伴隨的社會矛盾、社會沖突以及上訪和群體性事件有所緩和。但是總的來看,中國社會仍然處于矛盾多發、頻發階段。而在2015年年底發生的甘肅省金昌市女孩跳樓事件所引發的群體性聚集除了呈現出一般性群體性事件的特征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由此,本文將通過分析該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演化過程、發生原因等因素,對新時期下群體性事件的相關問題進行再思考。
群體事件;傳播;危機公關
(一)社會結構緊張導致社會關系敏感是事件發生的根本性原因
得益于礦藏資源豐富的金昌市,在資源逐漸枯竭的境遇之下,不得不作出產業轉型的決策。金昌市在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由于最初注重資源開采,而輕視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發展導致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發展活力不強,企業經營效益下降,部分企業限產停產,經濟民生的壓力無形增加了社會不同階層間的矛盾,同時也積蓄著社會的不滿情緒。
(二)政府權威和社會控制能力的減弱是事件發生的直接性原因
金昌市在產業轉型期間,政府職能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有關方面對群體性事件的處置水平和能力直接影響群體性事件的激烈程度。不適當的處理方式可能導致群體性事件參與者生成次生不滿,進而導致群體性事件的升級。本次事件中,政府相關部門的第一次通報所引發的民眾不滿,顯然是導致群體二次聚集的直接原因。民眾輿論的焦點由最初對超市的譴責快速轉化為對政府處置結果的不滿。一天之內政府連發三份通報,處理態度也截然不同,由最開始似是撇清超市責任,到后來的“重罰”超市的做法沒有獲得群眾的集體認同。群眾對于政府權威的排斥和否定會引發信任危機和沖突,從而導致政府的社會控制力減弱,最后形成非信任政治的惡性循環。
(三)利益表達的制度缺失是事件發生的關鍵性原因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今天,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利益表達。健全的利益表達機制能夠調節矛盾糾紛、緩和社會矛盾沖突,從而減少類似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制度性保障。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政府雖然在不斷完善相關機制,但是政府對相關制度的執行依然保持著一種既定模式和慣常思維,對于有訴求的民眾持一種“高冷”姿態,不能正視矛盾和問題的存在,對待問題的處理也相對滯后,政府與民眾之間始終缺乏一定的溝通與交流。
(四)不法人員的帶頭煽動是事件發生的助推性因素
群體性事件作為集體行為中的一種非理性行為,這些集群中的個體往往缺少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他們在一種不明朗和壓抑的情境之下具有共同的社會心理,如匿名性心理、從眾心理、法不責眾心理等。他們在這些特定的場所中,在某些刺激條件下,行為、情緒等很容易相互感染。在本次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孩跳樓死亡之后,家屬帶十余人上超市討要說法,引起群眾圍觀,同時一些人把相關情況以視頻、圖片的形式散布到互聯網上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和點擊,隨后很快形成大規模的群體聚集。
(一)突發性
本次的事件發生具有特定的誘因,從矛盾的激化到事件的爆發時間非常短,表現出很大的突發性。在事件發生之前,也無法預料事件會在何時何地發生,結果如何;大量無相關利益者的參與,無法判斷產生不滿情緒的具體社會矛盾;在事件發生初期,也無法預料會持續多久,以及是否會出現暴力沖突,這些都是突發性特征的表現。
(二)對抗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包括人民內部矛盾在內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致使群體性事件中的對抗性因素不斷增長,過激性行為增多。在本次事件的第二次集群行為中,數千名群眾聚集在華東超市東街店和西街店門口,沖擊超市大門,損壞周邊道路防護欄,圍攻現場維持秩序的公安干警,損壞執勤車輛。從網傳照片顯示,涉事超市被黑壓壓的人群圍住,現場多名警察嚴陣以待,出現了“警民對峙”。而網傳的視頻顯示,一輛制式警車被多名聚集者推動搖晃;部分群眾使用棍狀物攻擊持防爆盾的特警;武警車輛遭打砸,車窗玻璃滿是裂紋。此次的對抗行為表現出強烈的暴力性和破壞性。
(三)危害性
群體性事件的危害性不容忽視。它往往會使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地區和部門的正常工作、生產秩序以及人們的正常生活遭到破壞,影響該地區的城市形象。甘肅省身處西北,地理位置、環境條件都相對較差,媒體針對甘肅省的報道也多為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生態環境惡劣、衛生安全等方面的報道,久而久之,丑化了甘肅省的形象。此次事件的發生也影響了甘肅省的形象建設,嚴重影響了局部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
通過對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因初一女生跳樓自殺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由相關利益訴求正逐漸轉化為基于社會不滿情緒發泄的群體性事件。任何偶發性因素都可能成為集群的由頭,最終的情感指向也都不自覺地集中于當地政府及其部門的身上。同時,事件發生難以預料,出現集群行為之后,政府的第一反應便是派出公安武警到第一防線處置,在不明朗的社會情境之下,更加容易施加壓力,集體行為容易失去控制,造成社會失范。此外,本次事件中發生的兩次集群行為,從激化到爆發的時間非常短暫。
在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是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有效處理群體性事件。首先,最根本的是要“治本”,要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就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優化利益分配機制,堅決取締不合理收入,保證分配公平,完善利益表達機制,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效率,明確各部門職責。其次,建立民眾信任,就要使行政調解發揮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司法解決社會糾紛和化解社會矛盾的功能,完善相關法律,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糾正政府的職能錯位,為民眾普及、宣傳合法的訴求表達方式與渠道。最后,處理事件必須堅持及時發布信息,及時分散現場群眾,及時善后,防止用警不當、處置不妥帶來的次生事態。
G206
A
1674-8883(2016)23-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