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卓爾 李子怡 毛夢姣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從自媒體互動性看人與媒介關系的發展
馬卓爾 李子怡 毛夢姣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新媒體的誕生使媒介的影響力對社會進行全面的滲透,自媒體的發展形成了“ 人人皆媒介”的現象。隨著自媒體的互動性特征越來越突出,人開始媒介化。人際交往逐漸被社交網絡所替代,其交流、傾訴等需求多在媒介上得到滿足。
自媒體;互動性;媒介發展
“媒介”一詞在英文中是“media”。“媒介”概念由麥克盧漢首創,并且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自媒介產生以來,其與人類的發展進程緊密聯系,依次走過口語傳播時期、文字傳播時期、印刷媒介時期和電子媒介時期。
人與媒介的關系也在各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口語時代,語言使人類擺脫受制于自然的蒙昧階段,這時媒介僅僅是信息的載體。文字出現后,尤其是印刷術的發展,人的視覺感官得到延伸,一對多式的傳播方式得以實現,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有了明顯的界線。而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讓人類社會開始重新部落化,媒介技術的發展讓時間、空間的限制完全被打破。互聯網的興起,新媒體的誕生,媒介的影響力對社會進行全面的滲透,自媒體的發展更是形成了“人人皆媒介”的現象。
傳播是一個雙向動態的過程,在雙向交流中傳播者與信息接受者的互動性逐漸顯現。對于自媒體而言,它催生于網絡技術高速發展、各類社交媒介蜂擁而至的信息化時代,存在于比現實人際網絡更為交錯復雜的網絡人際網中,且其發布的內容不僅限于傳統媒體中常見的新聞資訊,更多的是觀點見解以及知識經歷的分享。這一特點類似于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交流,可見它的主要目的已經不僅僅在于“告知”,對于反饋交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自媒體體現出的強互動性對傳播者以及受眾雙方而言都有一定意義。從傳播者的角度來說,增強與信息接收者的交流互動,首先,有利于通過收集用戶對于傳播內容的反饋改進自身的不足。自媒體的運營者與受眾的交流增多,使得用戶的反饋收集變得更加便利。其次,受眾與傳播者交流互動的內容給用戶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最后,受眾與自媒體交流增多的同時,相互之間的親密度也不斷上升,使得用戶黏性不斷增強。
對受眾而言,互動性的增加也有助于個人的觀點表達。此時,信息接收者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接收端,可以更為方便且多樣地表達個人對于發布內容的看法。
自媒體的存在形態多樣,其中,微博與微信公眾平臺是不可忽視的兩大部分。
(一)微博上互動性體現
在微博中,每個人不再僅僅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是同時擁有兩個身份——傳播者與接收者,整個微博環境呈現出開放交流的態勢。目前,微博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個人微博,另一類則是一些企業或事業單位等的官方性質微博。微博用戶可以通過轉發、點贊以及發布評論等形式對他人發布的信息表態,也可以主動發布一些希望對外界傳達的信息。
在個人微博中,互動的形式更類似于人際互動,因為用戶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的多為個人生活狀態與個人觀點,而這一點與本文的重點“自媒體”有一定偏差,在此不展開敘述。相反的,在一些以營銷與宣傳為目的的微博中,所發布的內容缺乏個人色彩(某些微博賬號的內容主體就是某一個設定好的人物形象,這里不把此類人物看作普通的個人微博用戶,而當作人物形象產品),此類微博并非是借社交網絡平臺抒發個人情感,他們所有傳播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吸引粉絲量,提升關注度。在微博中,用戶主要以轉發、評論以及評論三種方式進行互動,對于傳播者而言,互動的主要陣營就是評論、回復。除此之外,部分博主也會通過“轉發抽取獎品”等形式進行互動,然而此類互動方式終究只是輔助,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傳播的內容。
從對各類自媒體微博的觀察中可以發現,在與信息接收方互動的過程中,自媒體微博傾向于以一個具體的“人”的形象與受眾交流,即把虛擬的“產品”與人之間的聯系以人際互動的形式體現。此時,受眾就會感覺自己是在與一個活生生的人交流,而非一個無生命的冷冰冰的產品。這樣的互動與交流方式對早已習慣于普通人際交往模式的受眾而言更為熟悉,如此一來也就更有助于自媒體的運營者提升自我的影響力。
(二)微信公眾號上互動性的體現
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平臺并不是一個信息的無障礙雙向流通市場,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用戶以訂閱公眾號獲取信息為主。公眾號訂閱者們對于信息的反饋性互動要遠遠少于微博,最為基本的互動方式為“轉發給朋友圈或他人”以及“評論”,而即便是評論也需要經由公眾號運營者篩選后方可顯示。
對于運營者而言,要依靠少之又少的“評論回復”完成與受眾的有效互動基本不太可能,運營者們更多的是需要考慮打造一種“擬人態”的產品形象,讓用戶對這一公眾號產生親近感以及依賴感,完成一種“潛在互動”。此時,微信公眾號于訂閱者而言,更像是一個未曾見過面的朋友,而非僅僅是一個信息來源。
美國學者丹·吉爾默年出版了一本專著“We The Media”。這本書有個醒目的副標題“民治民享的草根新聞”。也就是說,自媒體就是為自主化的傳播個體提供信息生產、共享、傳播的空間,其核心為普通用戶對信息的提供與分享,在這一過程中互動性被不斷放大。
自媒體的互動性使人與媒介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媒介不僅僅是傳播內容的載體,更是用戶進行信息傳播、交換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人開始媒介化。人們通過媒介來獲取對于世界的認知,甚至依據從媒介上獲取的信息來指導現實生活,其思維方式、個體意識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人際交往逐漸被社交網絡所替代,其交流、傾訴等需求多在媒介上得到滿足。如今,人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沉浸于虛擬的電子媒介世界中。
[1] 黃宏.媒介素養教程[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56.
[2] 楊麗雯.網絡自媒體時代“微信生活方式”現象研究[J].未來與發展,2015(5):49-52.
[3] 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4-11.
G206.2
A
1674-8883(2016)23-0102-01
馬卓爾(1996—),女,浙江寧波人,吉林大學新聞學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