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勝艷
(蒙陰縣廣播電視臺,山東 蒙陰 276200)
淺談時政新聞播音中的語言特點及審美方向
智勝艷
(蒙陰縣廣播電視臺,山東 蒙陰 276200)
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及思維工具就是語言。人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常常希望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這就要求語言擁有表現力。語言的表達力不但能夠通過語法、詞匯、語篇模式予以實現,還能透過語音實現。語言中最基礎的表現方式即語音,是利用發音器官發出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聲音,其主要用來交際和溝通。說者需依靠發音器官所發出的聲音來闡述思想與情感,聽者需憑借聽覺器官所感受到的語言去了解說者的思想及情感。廣播影視媒體中的播音語言藝術特別注重利用語音來提升語言的表現力。“以情代聲”是播音學界備受矚目的一個用聲手段,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時政新聞播音中語言特點和審美取向進行的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時政新聞播音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語言特點;審美取向;時政新聞;播音特點
在廣播電視中,新聞播音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不但要求播音員具備一定的語言創作能力,還要求播音員在進行有稿播音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審美取向。一般進行時政新聞的播報具有一定的及時性,所以在播報的時候既要保證及時,還要確保準確,要求播音員根據實際情況創作出適合自己使用的詞匯,將時政新聞播報出來。雖然現今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但播音員進行有稿播音仍是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途徑,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因此,分析時政類新聞播音員的特點,對新聞電視臺以及電臺都起到重要作用。因為現今社會,電視臺以及電臺的播音員已經成為節目的形象代表,大眾都是通過播音員或者主持人來了解新聞事件的,所以受眾對播音員或者主持人的看法以及評價就是對電視臺欄目的看法和評價。[1]
廣播電臺的新聞播音采用有稿播音形式,是廣播電臺主要的一種新聞播報手法,對播音員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尤其要求播音員有較高的語言創作能力。時政新聞本身有較高的時效性,因此對于播音員的語言組織能力、創作能力、應變能力都是一種挑戰。從根本上說,語言特征是相通的,但其語言特色又各不相同。
(一)符合實際
對于新聞類的播音來說,只有播報實際情況,才能在播報時政新聞時選擇合適的措辭。例如,播報地震災區新聞,那么在語氣上以及語言措辭上就要根據新聞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播報,不能使用那些不恰當的新聞播報語言。對新聞類事件進行播報要符合實際,將新聞信息直觀地傳遞給觀眾,以達到時政新聞的播報目的。
(二)保持語言新穎
現在,時政新聞播音的語言特點更加豐富,在保持嚴謹的播音態度的同時也要在播音語言上保持一定的新穎性,避免反復使用一些相同的詞語。并且,時政新聞本身也是同時代發展趨勢緊密聯系的。所以,只有對當下的流行元素有一定的了解與理解,在進行時政新聞播音時,才能合理地呈現出新穎的語言風格以及新聞表現手法。因此,在沿襲時政新聞莊重風格的前提下,融合一些時代潮流元素,在大眾接收時政新聞的過程中,增加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提高時政新聞的關注度。[2]
(一)能為觀眾帶來樂趣
新聞播音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是一種藝術傳播行為。但是,如果在播報新聞事件的過程中過于重視藝術加工,那么就會對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性、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其就不單單只作為新聞被播報出來了,但這并不能否認新聞播音仍存在一定的藝術性。同時,在新聞播報中融合藝術創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符合時代發展對新聞播報提出的要求。
因此,對于時事政治新聞來說,其也要融入一定的藝術性。這就要求播音人員能夠在保障新聞事件真實性、準確性的前提下,以自己對藝術性的理解進行再創作。并且,在新聞播音中可以將自己的播音風格融入新聞播報過程,將其變成富有播音員特色的美學色彩,所以不可否認新聞播音具有藝術創作功能。根據時政新聞的特點,全面考慮播音中的審美問題,能使新聞播報既符合最初對審美的感受,也能將審美落實到新聞播音中去。雖然對于時政新聞來說,這種方式在事件內容上以及社會層面上都會造成一定影響,但是仍然可以進行藝術創作。例如,《新聞1+1》的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播音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語言特點以及審美取向融入播音工作中,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也收獲了更多觀眾的關注。[3]
(二)可適當進行藝術創作
對于新聞播音來說,播音工作不僅是播報真實的新聞事件,也是一個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一種新聞播音獨有的藝術形式。而時政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并且在創作的過程中,將時政新聞同藝術創作結合起來,以達到對時政新聞播音進行藝術再創作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時政新聞中融合藝術創作,其主要目的是使時政新聞播報的內容能夠更加符合觀眾習慣、贏得觀眾喜愛,以此吸引更多觀眾。但時政新聞進行過度的藝術創作,會影響其新聞準確性,這就要求時政新聞播音員平衡新聞藝術性和準確性之間的關系。
在廣播電視新聞中進行時政新聞播音,就是在進行有聲媒介的傳播,而播音語言在新聞類的新聞播報中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對民生類新聞以及社會類新聞進行播報的過程中,播音員會根據時代潮流特征選擇合適的播報語言來播報新聞事件,這種方式能拉近新聞節目和觀眾的距離。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得以廣泛應用。雖然時政新聞播音的根本體制不能變,但是可以改變播音的語言特點以及表現手法,使其更加符合大眾的審美取向,也更加符合觀眾的期待。
對于時政新聞播音人員來說,在播報時政新聞時,要在呈現事件的真實情況的基礎上,融入恰當的語言以及表現手法,探究大眾的審美取向,在保證所播報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時政新聞進行藝術創作,以提高時政新聞播音對觀眾的吸引力。
[1] 張毅.新聞播音中時政新聞的語言變化[J].西部廣播電視,2015(13):36-39.
[2] 楊潔.新聞播音風格呈現與創新發展[J].大眾文藝,2016(04):14-16.
[3] 孔琳琳.基于新聞播音藝術的技術和風格探索[J].戲劇之家,2016(13):106-112.
G222
A
1674-8883(2016)23-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