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珺
(虞城縣廣播電視局,河南 虞城 476300)
淺談電視新聞采編與受眾心理的結合
謝 珺
(虞城縣廣播電視局,河南 虞城 476300)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統電視媒體行業遭受巨大沖擊,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在新媒體時代下,作為電視臺,必須慎重考慮如何繼續保持電視的主流媒體地位,讓受眾對電視新聞產生忠誠度。要實現這個目標,電視新聞要充分掌握受眾心理,滿足受眾需求。本文將從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存在的關鍵問題著手,就如何促進電視新聞采編與受眾心理的結合提出適當的對策與建議。
受眾心理;電視新聞采編;結合對策
(一)電視新聞豐富性不足
縱觀當前的電視新聞節目,很多都是簡單的內容堆砌,根本就沒有多少實質性內容,所含的信息量比較少,從頭至尾都平凡無奇,既不能滿足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需求,又使得電視新聞節目的可看性大大降低,也就很難激發受眾的興趣。同時,有的新聞內容缺乏趣味性,給人枯燥感,表現手法也比較單一,不能充分表現出電視新聞節目的效果。例如,不少電視臺播放的新聞節目,大多給受眾呈現的都是枯燥乏味的會議鏡頭,播放的時政消息缺乏吸引力,使得受眾關注度大幅下降。電視新聞本應是一種綜合表現多種元素、內容并且極具沖擊效果的新聞傳播形式,然而實際情況是,很多電視新聞沒有充分發揮這種優勢,給受眾所呈現的內容純屬大量堆砌,畫面過于單調,讓人不愿多看。
(二)電視新聞時效性不能滿足要求
如今,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很多電視新聞節目卻與受眾需求相悖,節目內容缺乏時效性,使得新聞內容新鮮感盡失。例如,很多電視節目在播報新聞的過程中,播音員都會以“日前”“前不久”等詞語模糊時間概念,造成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大打折扣,根本不可能讓受眾產生共鳴,并有興趣繼續觀看下去。
(三)電視新聞缺乏真實性
真實性是電視新聞獲得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新聞內容缺乏真實性,也就失去了最初的閱讀價值,甚至會失去現有的群眾基礎。所以,電視新聞的價值往往與其真實度緊密相關。然而,很多地方小臺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機會,提高收視率,出于滿足大眾獵奇心理的考慮,對既定的新聞事實進行夸大或者隨意捏造新聞。這樣不僅不能留住觀眾,而且還會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誤導受眾,最終導致形成網絡輿論事件。
(一)豐富電視新聞采編內容
電視新聞分為多種類型,如時政新聞、社會新聞以及體育新聞等,不同的新聞類型都有相應的受眾。所以,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要注意所選擇的新聞體裁是否能滿足主流文化與發展要求,確保其合理性。對于電視新聞來說,應當努力尋找與受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內容,這樣才能激發其觀看的興趣。另外,還要善于將不同的新聞類型搭配在一起播放,避免內容過于單一,并注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電視新聞的人文關懷。要想確保新聞采編內容更加貼近受眾,迎合受眾心理,除了要表現事件事實本身,還要發掘事件背后存在的人文關懷,從而讓受眾群體產生共鳴。在采編社會新聞時,可以專門選擇社會弱勢群體的典型代表,如農民工、殘障人士等,通過向公眾反映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的真實生活狀態,讓社會各界關注他們并對其提供幫助。但是我們在迎合受眾心理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播主流文化,因為媒體還承擔著輿論引導的重要職責,決不能為了滿足部分受眾的需求而觸碰新聞底線,否則將得不償失。
(二)全力保障新聞采編的時效性
幾乎所有的電視臺都能意識到“獨家新聞”對于提高收視率的重要作用。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敏銳的新聞嗅覺要求他們必須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報道事件的細節內容,從而滿足電視新聞對于時效性的要求,這也是受眾心理要求的一部分。為了保障新聞采編的時效性,一是要求電視記者能夠想方設法在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及時獲取第一手的新聞資料,全面了解并記錄事件的細節和經過。作為新聞采編的基礎環節,采訪工作只是提高新聞時效性所走出的第一步。對于新聞記者而言,除了個人素質過硬外,還要能在各環節之間進行協調與合作,保證自己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聞事實。二是及時編輯新聞內容,盡快發布權威資訊。電視記者在獲取一手采訪資料后,電視新聞編輯要及時整理采訪信息和播音文稿,在最短的時間內向社會公眾發布權威資訊。如果是社會影響巨大的新聞事件,電視新聞還要通過權威報道穩定民眾的情緒,并合理引導和控制輿論,以免造成社會秩序混亂。
(三)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滿足需求
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新聞現場畫面。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電視新聞節目就是將語言、文字、畫面等內容組合在一起的綜合體。那么如果在新聞報道中適當插入現場畫面,勢必會大大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從而讓受眾信服。在制作后期視頻時,電視新聞視頻編輯還要對現場畫面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通過合理運用相關方法與手段,提升畫面的真實性。另一方面,要適當利用現場聲音。不僅現場畫面能夠提高新聞的真實性,現場聲音同樣也能提高新聞的真實性。為了使電視新聞更具真實性和權威性,對現場目擊者進行采訪,事件主人翁的發言詞以及記者親赴現場進行報道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讓觀眾聽到現場的聲音,能夠還原新聞事件,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的可信度。
為了保證電視新聞節目播出后,能夠提高收視率,吸引受眾關注,就要考慮受眾的心理,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視新聞要一味地去迎合受眾心理,而是要保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不受影響,從受眾心理層面考慮,不斷豐富電視新聞采編的內容,全力保障新聞的時效性,并保證新聞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讓受眾關注新聞事件,從而讓電視新聞節目達到預期的效果。
[1] 孫吉麟.電視新聞采編同受眾心理融合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5(16):245.
[2] 齊小爽.淺談電視新聞編輯與受眾心理[J].大眾文藝,2013(18):175.
[3] 張國偉.電視新聞采編與受眾心理結合策略淺議[J].中國報業,2015(4):61-62.
G222.1
A
1674-8883(2016)23-0123-01
謝珺(1980—),女,河南商丘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