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鑫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人類學紀錄片《故鄉》創作特色讀解
黃 鑫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研究人類學紀錄片豐富了紀錄片的研究范疇,尤其是從制作角度來研究人類學紀錄片,是對人類學和紀錄片兩種交叉學科的補充。本文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和紀錄片創作方法相結合,從人類學前期的田野調查到紀錄片的中期拍攝方案,再從紀錄片的后期剪輯,尤其是人類學紀錄片的后期剪輯特色等方法進行深度研究。本文是以《故鄉》這部極為有特色的影片進行多元解讀,豐富了人類學紀錄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人類學紀錄片; 《故鄉》;創作特色;讀解
《故鄉》是由人類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朱曉陽與詩人于堅自2007 ~ 2010年間完成的一部作品,影片講述的是中國云南一個村莊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親屬等各個方面的生活現狀。這是一部詩意的架構與實際經驗相吻合的人類學紀錄片,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村莊社會形態以及村民的生活狀態等鮮活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讓我們充分地了解正在發展中的農村面貌。在歷時兩年半的時間內,影片無間斷拍攝了大量素材,其中豐富的田野調查與嚴謹科學的人類學理論相融合,伴隨著于堅詩意化的創作處理,使影片中的中國農村呈現出既生動真實又充滿詩性殘酷的特色。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紀錄片的首要任務,也是最基本的步驟之一。人類學家朱曉陽和詩人于堅在拍攝《故鄉》之前就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盡管作為現實故鄉的拍攝地,朱曉陽先生已對故鄉保有最原始的深刻記憶,但自1996年起,他就對小村展開了大量而專業、系統的田野調查,與當地百姓以及基層村官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等都給予了充分的了解。
因此,當攝像機進入村莊的時候,所拍攝的內容更貼近百姓日常生活狀態以及事實本身,這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一手資料,它的真實性與科學性毋庸置疑。
其中,影片有一段是一位老奶奶的自述。鏡頭中,她旁若無人地自由表達,語言中盡是沒有刻意的誠摯,在機位沒有任何變動的情況下給人一種真實、震撼的感覺。影片中她頭腦清楚,她不愿跟兒孫們住樓房,她說高搖搖的樓房住著不安心,她愿意一個人待在老屋里養養雞。她養了一只大公雞,四只母雞,三只下蛋,一只用來孵小雞,她買麥子來喂它們,下的蛋黃黃生生的吃著香啊,她說這里她住慣了,這屋子好在還望得見天的。院場還有一塊泥土地在,那些雞就是要有土給他們刨刨啄啄才好,它們自在,她也自在。
老奶奶在講述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絲毫的戒備之心,這種影片效果都是因為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深入百姓的真實生活后得到的。所以,田野調查是一部人類學紀錄片能否成功的關鍵。
(一)人類學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
中國早期的人類學紀錄片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導致數量不多,導致后來的從業者沒有太多可借鑒性。拍攝者不得不采用故事片的手法進行拍攝,有的為了獲得更強的藝術效果,使影片配上了不相宜的背景音樂,有的影片由于現場的同期聲保留不夠或有大量的雜音而不被錄用,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反觀紀錄片《故鄉》,小村中的婦女在地里采摘蔬菜時歡欣地唱著當地的民謠,有時也會偷瞄幾眼攝像機,但并沒有因此而停下來。拍攝者也沒有對其人為干預,而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安靜地記錄,最大限度地保留影片的真實性。因此,在拍攝的時候不能主觀人為地干預主體事件的發展方向,務必要保持事件的真實性。
(二)視聽語言主、客觀化展現
《故鄉》中有一段記錄的是村官競選大會,要求村民對候選人進行民主投票。村委會擔心村民們不能積極地參加,便制定了一條規定:凡是參加投票的都可以獲得一定數額的現金作為回報。
這種有趣的政策使原本不情愿參加此次競選投票的村民為這份飛來的福利,還是紛紛前來參加。在會上,他們不斷地嚷罵村官不為百姓辦實事,前任村官貪污受賄之后就拍拍屁股走人,絲毫不顧老百姓的生活。此時此刻,村官們依舊忙碌著競選的相關事情,場面一片混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拍攝者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即他位視角進行拍攝,并未將其主觀的情緒融入拍攝的內容當中,使其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來。雖然這樣的拍攝看起來非常枯燥,但我們可以在鏡頭表現上融入一些小技巧,綜合運用“遠、全、中、近、特”等景別,以豐富敘事的鏡頭化表現。比如在《故鄉》中,村民們舉辦文藝晚會,在男女老少所表演的小品、歌曲中,拍攝者采用變換景別的方式降低觀眾產生的視覺疲勞。
(三)了解、結合并尊重當地文化
拍攝影片時不僅要了解當地的文化,結合當地的文化,還要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上去觀察當地的文化。例如,我國早期的人類學紀錄片,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對我國正迅速消失的少數民族文化所拍下的影片,對其文化的理解融進了影片中,將部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歷史形態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其意義十分深遠。
《故鄉》中有一段是描述當地人葬禮儀式的過程。亡者火化后的骨頭被行葬禮的老倌直接用手撿拾放進棺材底鋪著的絲棉被上,按當地民俗規矩捏成了人形,死者的壽衣壽鞋等也嚴格依次放進棺材。在拍攝這一環節時,攝像師不能有任何抵觸情緒,要尊重當地的民俗文化,客觀拍攝,這樣才能還原現實場景,繼而完成一部優秀的人類學紀錄片。
(一)要有一個合理的結構
雖然說人類學紀錄片是以人類學理論去完成的,但在后期制作時不能混雜無序的全部堆在一起,至少要有一個合理、有序的架構,便于觀眾們理解。比如《故鄉》中所闡述的內容,是當地風俗、政治、居民的生活現狀以及房屋土地的變更等依次的展現,有主有次,結構完整。
在結構內容上,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村民的生活狀態,拍攝者客觀地將村民的生活習性、風俗以及居住情況展示給觀眾,讓觀眾了解另一種不同的生活狀態。
第二部分是基層村官的博弈,以民主選舉這一核心事件重磅交代,講述了候選人之間的明爭暗斗以及百姓們的怨聲載道。候選人為了在爭斗中獲勝,不得不挨家挨戶發錢,而當上了村官之后就不斷地為了一己私利而貽誤、坑害百姓,打著為百姓的幸福著想的名義私賣土地,為自己謀取利益,使百姓苦不堪言。
第三部分是百姓以自述的方式對小村進行描述,講述了小村的歷史、發展方向、風俗以及特有的鄉土文化。例如,影片中有一位老奶奶自述個人經歷,侃侃而談自己的平實生活,鏡頭靜靜地持續拍攝。在這種時而安詳、時而激動的敘述中配著小村的特有場景,這種真實性足以打動觀眾。觀眾可以看到整部影片中的高潮點與興奮點,在沒有任何刻意、主觀干預的情況下隨著影片結構的推演,逐漸了解小村的特有文化以及生活狀態,并享受這些內容帶來的震撼。朱曉陽和于堅正是采用這種敘事方法讓影片避免了拖沓兀長的“照相式”講述,讓影片在結構內容上更加合理,也讓觀眾在品讀時更加深刻、透徹。
(二)要盡量保持鏡頭的流暢性
人類學紀錄片以資料式的方式進行拍攝,必須遵循客觀真實原則,所以在有些鏡頭中為了忠于現實,必然導致“硬接”,沒有美感,從而在真實性與可視性之間產生矛盾和疏離。因此,在剪輯時應記住兩點:一是要清楚人類學紀錄片創作是為了人類學理論研究服務的;二是尊重觀眾,根據紀錄片的制作方法進行剪輯,這兩者看似很矛盾,但并不然,必須分清主次。簡單來說,這就是科學研究與審美意識之間的矛盾。人類學紀錄片主要是記錄人類學領域的發展變遷,就如人類學家手中的“筆”一樣,人類學紀錄片只不過是用視聽語言來為大家呈現。在遵循科學性的前提下要保證片子的清晰度、畫面的穩定性,讓觀眾明白影片的內容主旨。所以,在剪輯時要遵守人類學理論,在其基礎上尊重觀眾的觀賞習慣,盡量保持鏡頭的流暢性。
[1] 朱曉陽.罪過與懲罰:小村故事(1931—1997)[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20-27.
[2] 朱曉陽.小村故事——地志與家園(2003—2009)[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71-78.
J952
A
1674-8883(2016)23-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