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新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文化走出去”視域中的軍事影視作品傳播
陳如新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影視作品作為一個國家開展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在塑造國家良好國際形象、提升軟實力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文化體制改革深入發展,如何借助影視作品,特別是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實施軍事文化對外傳播,成為影視文化界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影視作品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傳播內容,針對影視作品如何實施軍事文化對外傳播提出了一些策略見解。
軍事影視作品;“文化走出去”
自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以來,中國的影視產業取得了歷史性的長足進步,影視節目的生產和出口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近幾年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影視節目出口總額約為21億元;2009年,中國影視節目出口額達到33.58億元,年均增長26.5℅,中國出口影視節目的總時長超過10617小時,覆蓋范圍從周邊國家和地區擴大到五大洲的數百個國家和地區。近兩年,隨著《建黨偉業》《飛天》和《士兵突擊》等一大批優秀影視節目走向海外,我國影視節目出口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愛森斯坦認為,一個國家的影片,不僅可以“川流不息地在世界各國上映”,而且還“能夠建立起最活躍的創作思想上的國際聯系”。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影視作品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一支軍隊開展對外傳播的重要陣地。它以自身承載的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圖景向國外受眾呈現出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和現實,在為國家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圍環境,為軍隊建設塑造開放自信的國際形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世紀,借助影視作品實施軍事文化對外傳播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傳播什么”“如何傳播”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人們對一個國家的認識往往不是身臨其境地直接獲取第一手資料,而是通過在報紙、雜志、廣播、電影、電視和網絡上獲得的第二手資料。在文化傳播中,影視作品是最具有活力的意識形態武器之一,相對于其他大眾媒體,它具有傳播的跨時空性,語言的直觀性等特點,在構建和對外宣傳國家和軍隊文化方面作用尤為重要。霍克海默曾說過,“收音機和電影絕不亞于飛機和槍炮的作用”。
首先,影視作品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跨越時空的特點。隨著電子傳播技術的發展,影視作品中的音樂、臺詞、風景、儀式等內容愈來愈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優秀的影視作品通過自身構建的文化意象可以把優秀文化推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且歷久彌新。在電影《勇敢的心》中,具有濃烈蘇格蘭氣息的風笛、薊和格子裙等文化意象,以及簡樸悲愴的蘇格蘭葬禮和捍衛民族獨立的勇士,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熱愛自由、英勇頑強的蘇格蘭民族。
其次,影視作品語言具有直觀的感染力。影視作品中的語言不僅包括對話、獨白、解說詞等顯性語言,還包括視覺語言、畫面語言等隱性語言。影視作品中的顯性語言大多源于生活,能盡量滿足觀眾心理方面的需求。影視作品中的隱性語言主要表現為調動視聽語言的表現力,制造頗具視聽沖擊力的視覺奇觀和音響效果,從而更好地為影視作品的主題服務。《壯志凌云》在實地拍攝中運用不同時代、不同機型的飛機一千多架次,輔之以大量的電腦動畫特技,在熒屏上展現出各種飛機激烈的空戰場景,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觀賞性,而且展現出威武之師搏擊長空的豪邁氣概。
第三,影視作品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影視作品的創作者往往把所要表達的主題和價值觀嵌入影視作品之中,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例如,美軍在利用影視文化推銷其價值觀過程中,總是會選擇一種合適的方式將其要傳播的意識形態和美國理念進行包裝和轉化。包括《洛杉磯之戰》《黑鷹墜落》《核彈危機》等,都充分運用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影片進行包裝,有機地將美國的理念、價值觀“嵌入”其中,使觀眾在視覺、聽覺等感官受到強大沖擊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美國價值理念。
軍事題材影視作品在對外傳播中不僅具備跨時空性、直觀性等特點,它還具有商業影視作品所沒有的傳播優勢。長期以來,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受眾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類型,它把戰爭這種極端化了的情境搬上熒屏,其自身具備的奇妙的視聽奇觀、曲折的情節故事、強烈的情感沖擊和艱難的心理抉擇等滿足人們娛樂消費和情感宣泄功能的所有因素和手段,為受眾提供了異常豐富的想象和體驗空間,這是商業電影所不具備的。
在物質社會里,很多國家的人民在經歷了對外來文化的狂熱和追尋之后,民族符號在更寬更廣的領域內受到了重視。軍事題材影視劇升華了傳統民族意志中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用受眾容易接受的民族符號詮釋生命的意義,將受眾愛國的潛在情感和愛家的具體情感結合,契合了受眾的內心文化產品的選擇標準。美國大片《拆彈部隊》通過一支拆彈部隊的軍事行動,在塑造美軍忠誠、榮譽、勇敢和團結友愛的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個特殊的兵種,拆彈兵的工作其實就是跟死神打交道,主人公歐文說:“差不多可以這么說,如果你來伊拉克你就死定了。”在詹姆斯第一次和桑伯恩、歐文拆彈后,歐文對桑伯恩說:“只剩39天了。”桑伯恩馬上就說:“如果今天不死的話就還剩38天。”盡管他們每天都面臨死亡,但是片中的美軍人并沒有因此而退卻,反而義無反顧地履行著自己的使命。作品所體現的家國同一、恪盡職守、崇尚榮譽等精神,為各國人民在經過消費的狂歡以后及時提供了一道精神大餐。
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工具,其傳播范圍廣、受眾面積大、藝術效力強,往往能夠樹立國家和軍隊的良好國際形象。在我國,通過影視作品對外傳播塑造我軍形象已有成功案例。2007年,掀起內地熒屏收視狂潮的軍旅電視劇《士兵突擊》,不僅被國內多個省級電視臺重播三四次,其影響力更是強勢延伸至海外。通過網絡下載及DVD傳播,該劇在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日本、美國,甚至南美、非洲,都受到熱烈追捧。2008年11月22日,在東京舉辦的首屆東京電視劇大獎頒獎典禮上,《士兵突擊》奪得“海外優秀電視劇”大獎。在一片叫好聲中,該劇還受邀作為首部中國電視劇角逐國際艾美獎,成功走向海外。
沒有宮闈秘聞,沒有香車美女,沒有兒女情長,這部“三無”電視劇因對人生及信仰的積極思索而異軍突起。在信念虛空的浮躁世態中,許三多從“孬兵”到“兵王”的心靈成長史,以及劇中人物身上流淌的情義、信仰與執著尤顯可貴,海內外觀眾在感動之余也為該劇體現的新一代中國軍人的勇氣、風骨和追求精神側目。外界評論指出,《士兵突擊》在海內外風行其實也寄托著全體華人對現代中國突擊、成長的深切期許,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該劇激勵了中國,也令世界側目。
影視產品的特殊性質就在于它是內容的提供者,影視產品的質量高低,影視產品能否贏得市場,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其內容所包含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情感因素;在于影視產品的內容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親和力、精神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影視作品的內容選擇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我”為主,注重對象
各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想要讓世界各國人民接受中國影視產品,在影視作品的內容選擇上勢必要以“我”為主,并貼合海外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我國影視作品在主動傳播本國先進文化的同時,應積極尋找中國民族文化資源與人類共同終極命題的切合點,如人性、崇高、反戰等人類的普世價值和人類共同的個性情感體驗,以現代語言和產業化運作思路傳播能夠讓全世界接受的中國元素。正如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花木蘭》用中國文化元素包裝一個美國理念一樣,國產影視作品也可以用海外觀眾認同的元素去包裝一個中國故事,以此獲得海外市場的青睞,成功實現先進文化的對外傳播。
(二)對內傳播與對外傳播有所區別
影視作品在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上應有所區別。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商業部內外貿易司便開始發表駐海外代表有關世界各國電影市場的調查,相比起來,中國影視界對海外市場的研究相形見絀。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影視作品制作沒有特意地區分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對海外市場和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審美需求不夠了解,造成了我國影視產品在國際上的“失語”。新形勢下,我國的影視產品在創作之初就應該找到明確的市場定位,明確是主攻國內,還是鎖定海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影視產品在目標國家造成的影響,反之,即使我們作出很大努力,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曾經一度風行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的電視劇《達拉斯》在日本的收視率卻非常低。究其原因,《達拉斯》的懸念設置來自其展示的貪婪、利己主義、撒謊和操縱欲,而這恰恰與日本文化崇尚的忠誠、自我犧牲、講求義務背道而馳。
(三)強調“共性”,隱藏“個性”
中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主導取向不應與國際影視文化貿易趨勢相悖,而應與國際市場趨同。任何一種資源都是相對于特定的技術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豐富資源需要現代的詮釋才能夠放出異彩。我們的文化產品只有讓外國人看懂、理解,才有可能讓他們喜歡,從而產生購買行為。因此,只有在思想觀念、主題、類型、方法等方面趨同,中國的影視文化創意產業才能夠壯大,中國的影視文化創意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時才能夠減少“文化折扣”的重創,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G206
A
1674-8883(2016)23-0150-02
陳如新(1985—),男,江蘇如東人,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教務處教師,主要從事影視設計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