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淺析新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的敘事與傳播
李 波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微紀錄片作為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應運而生。它依托網絡新媒體產生,并適應新媒體環境,呈現出即時性、全民生產和碎片化特征。同時,它又不同于傳統紀錄片。文章旨在對新媒體語境下微紀錄片的概念、影像特征進行梳理,總結微紀錄片的敘事與傳播策略。
新媒體;微紀錄片;敘事特征;傳播策略
當下,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刺激了“微時代”的到來。2009年,以新浪微博的正式運營為標志性時間節點,一個屬于中國的“微時代”正式到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平臺所搭載的微小說、微電影等新媒體藝術形式迅速躥紅,已然成為當代受眾媒介生活的重要內容。與現代人多元化、快節奏、碎片化的生活特性相契合,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出現了新的紀錄片樣式——微紀錄片。微紀錄片脫胎于傳統紀錄片,但它的新媒體特征使其又有別于傳統紀錄片。微紀錄片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網絡媒體平臺為主要傳播渠道,以非虛構作為創作的本體特征,多關注普通大眾的社會生活。它既有傳統紀錄片的真實美學,又具有新媒體的文化特征。
當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的理論之后,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向我們闡述了媒介工具本身的重要性。在很多情況下,媒介工具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媒介內容自身,直接決定了媒介內容的生產以及媒介受眾的選擇。
微紀錄片的出現,無疑是傳統紀錄片適應新媒介環境而產生的重要變革,所以理解微紀錄片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新媒體。微紀錄片作為隨著互聯網的產生才發展出來的新形態,概念較為模糊,目前尚無清晰界定。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微紀錄片指的是微縮類型的紀錄片,就內容題材、創作方式和表現手段而言,微紀錄片首先具備傳統紀錄片的基本特征,但作品篇幅較短。一般情況下,微型紀錄片的時間長度為5~25分鐘。而微紀錄片在生產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個人化程度高、生產成本低、手機拍攝、實時傳輸、實時話題等特點。所以,微紀錄片是適應新媒體語境下的一種紀錄片新樣態。
與母體傳統紀錄片相比,微紀錄片的媒介特性顯得更為突出,對新媒體的適應性使其自覺調整敘事架構,從而呈現出短時長,快傳播;簡敘事,重細節;談當下,強互動等敘事特征。
(一)短時長,快傳播
關于微紀錄片的長度,學界和業界的看法并未統一。從國內各大紀錄片賽事去看,有的獲獎作品長達半小時近40分鐘,而有的獲獎作品不足5分鐘,甚至還涌現出了大量一兩分鐘時長的超微紀錄片。所以,參照各大賽事要求及國內外業界研究,多數情況下我們認定微紀錄片的成片時長一般在5~25分鐘之間。比起傳統紀錄片的制作,在前期拍攝和后期剪輯上的工作量也小了很多,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微紀錄片。同時,它的播放渠道一般都是網絡平臺,所以在片子審查方面也比較快捷和方便。制作者只需要將成片通過網絡客戶端上傳,一旦通過簡單的視頻內容審核,便會實時通過相應的網絡平臺出現在受眾面前。
(二)簡敘事,重細節
我們經常講,紀錄片是門時間的藝術,就是強調紀錄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不間斷的跟拍拍攝對象,從而積累原始素材。而微紀錄片由于時長篇幅的限制,使得記錄的時間、敘述事件的長度受限。但同時,單一主題也成了微紀錄片的一大敘事特征。敘事簡單明了,不拖沓、不冗雜,目的明確或講述故事或表達情感或科普知識。在較短的時間內展示單一主題,微紀錄片的這種簡單敘事、單一主題的敘事特征,不僅適合在新媒體平臺傳播,更符合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受眾接收信息的習慣。
微紀錄片雖然敘事簡單,但對于敘事對象的選擇仍然有很大空間。既可以選擇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選擇相對宏大的主題。它的敘事充分發揮了“微”的特點,通過展示事物微小的“點”來勾勒事物的全貌,通過刻畫不同的細節來構建整個故事的架構,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小處入手、從細節入手,以小見大地將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作為表達的核心,更具有貼近性。
(三)談當下,強互動
由于微紀錄片片長短、主題較為單一,反而有利于大眾通過紀錄片這種形式對社會熱點事件作出快速反應,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對焦點事件的關注與記錄。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微紀錄片的參與度會更高,對制作者的技術要求更低。這種全民參與的草根特征也讓微紀錄片的表達更專注于現實話題、當下題材。
當前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為紀錄片提供了廣闊的傳播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及時傳播與超強互動,紀錄片也徹底顛覆了精英拍給精英看的歷史,而微紀錄片的廣泛參與更使紀錄片真正從小眾走向大眾:草根原創,參與者眾多;創作者、觀眾傳受一體,充分互動。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新生事物的時代。文化傳播也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對自身進行調整,無孔不入成為信息傳播的特色。互聯網成了社會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信息的提供量和更新速度已經到了讓人應接不暇的地步。所以,微紀錄片在傳播過程中想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就需要在內容上關注當下的時事熱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手段進行“病毒式”營銷,打造“現象級”作品。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紀錄片傳播的重要渠道,這就要求微紀錄片的表現形式要適應網絡傳播。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生活節奏 也越來越快,種種因素導致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呈現碎片化特征。當下,微紀錄片的受眾以年輕人為主,他們主要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在乘車、排隊、午休、睡前等碎片化時間里,瀏覽網上的各種信息和視頻。微紀錄片的傳播需要充分尊重新媒體受眾碎片化、即時性、隨機性等收視特點,微紀錄片的創作要實現系列化和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個性化表達。
[1] 譚俐莎.從技術到觀念:網絡環境下的紀錄片創作流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3(7):94-95.
[2] 史哲宇.互聯網時代的紀錄片新樣式——微紀錄片研究[DB/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14-10-27.
[3] 王筱孛.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市場化的新途徑[J].新聞愛好者,2011(10):76-78.
[4] 麥克盧漢(加).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3.
J952
A
1674-8883(2016)23-0154-01
李波(1987—),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傳媒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影視攝影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