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松山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元素滲透
□殷松山
語文教學不單單是灌輸知識,而是要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只有教師和學生在課文中產生情感共鳴,才能讓學生更了解內容的含義,才能做到融會貫通,將情感元素逐步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小學;語文教學;情感元素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部門很重視在語文教學當中滲透情感元素。早在2007年,新課標就明確提出要將知識點、情感、態度進行融合,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能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因而要將情感元素融入教學,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內容。
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稍有區別,它不像數理化這樣的科目有理有據,語文追求的是情感共鳴,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對話。如果語文課采取和其他科目一樣的教學方法,就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小學生對于一些課文內容的情感表達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方法積極引導,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情感元素的滲透對于學生的心理成長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還能讓師生建立良好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師生之間感情的培養。
人一生的成功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情感,二是智慧。研究發現,情感元素在決定人是否取得成功上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所謂情感就是人類對外界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以及通過外界刺激主體本身的內心活動。它反映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是人類發展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往往涉及各種情感元素,如喜、怒、哀、樂等,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達。情感元素的滲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的情感發生相應變化,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逐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進行情感滲透時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合理選擇,找到真正適合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在情感上得到升華。
目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很少互動,一堂課結束之后,教師認為自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卻對教師的講解不知所云,這樣的教學模式完全達不到教學目標。教師過分追求學生的分數,認為成績優異的學生就是優秀的學生,忽視了對成績不佳學生的關懷,造成師生關系不太融洽,更嚴重的是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心理,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愿交流。其原因就是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語言應用和表達的能力,而情感教育的使用會使語文教學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情感元素和語文教育聯系緊密,通過情感元素的滲透使小學的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情感元素的滲透主要是通過教師引導方法的選擇,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對學生的關心和教學的責任感都會在無形當中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不當,或者過分注重學生的成績,不善于與學生溝通,不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都會影響到學生的上課狀態,讓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消極心理,影響學習質量。小學的語文教育更加特殊,因為接受教育的對象年齡較小,對一些事物缺少認識,對于一些情感的表達也很難真正地理解,他們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對語文內容進行理解,喜歡哪門學科才愿意學習,所以教育的前提就是讓學生真正喜歡語文課堂。教師要注重語文教學和情感教育的重要聯系,熱情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情感元素在語文教學當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明確情感目標。教學過程需要明確教學目標,但是情感教育的使用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情感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學過程當中的情感表達;第二,明確學生的情感特征。小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只有善于引導,才能促進其更好地發展;第三,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情感元素的滲透,使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平時要多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1.在語文教材中尋找情感元素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情感元素滲透時尋找到滲透的點,也就是說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的情感元素,然后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在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等。語文教材中各種類型的文章或古詩都是教師用來培養學生情懷的工具,通過不同類型文章的講解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的思想感情,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所涉及的文獻題材主要包括以下類型:第一種,抒發愛國情懷的文章,如 《開國大典》 《曼谷小象》等,這些文章通過對情景的描繪和情節的敘述來表達作者的愛國情懷,講解這類文章時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第二種,自然描繪型,這種文章就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來抒發對大自然的喜愛,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熱愛自然;第三種,對生活、歷史等的描寫,這類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學習知識;第四種,對親情和友情的描寫,這些文章主要是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當然,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無論什么類型的文章,教師都要根據其特點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價值觀。
2.創設適宜的情境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的,讓小學生對文章進行準確地理解相對較難。因此,教學時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對文章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教師要給學生創設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環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內容。第一,教師在文章中尋找感情點。小學語文教材的編纂是非常嚴格的,其中所選的文章都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文中有許多動情點需要學生進行挖掘,但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尋找文章的動情點,讓學生進行直接的體會;第二,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找到動情點之后,教師要通過營造文章中的動人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通過播放應景的視頻或音樂進行渲染,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其中。
3.增強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與生活聯系緊密,通過文章內容的敘述讓讀者了解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例如,《烏鴉喝水》這篇文章表達的主旨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遇到問題時要善于觀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體會文章內容,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就能在生活中得到感悟,能夠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情感的體驗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創設情境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良好的情感體驗。如果在體驗的過程當中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說明教師所選取的方法可能不適合學生,需要平時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如果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學生就能更容易地融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當中,理解作者情感的表達;反之,學生會對教師的授課存在抵觸心理,甚至與教師對著干,帶著這樣的心理必定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甚至會影響正常學習。在師生關系建立的過程當中,教師起關鍵作用,教師所使用的方法直接決定了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程度。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尊重學生。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戴有色眼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切不可以成績論英雄。教師要給予成績不佳的學生更多關懷,不能使用一些有傷學生尊嚴的詞語;第二,要時常給予學生一定的關愛。小學生的年紀尚小,在很多事情上沒有應對能力,而且他們剛離開父母,缺少安全感,教師要對他們給予更多關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因此,情感元素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找到共鳴,還有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情感教育逐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主流教學方式,語文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找到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1]臧紅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元素的適用辦法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3,(33):64.
[2]李穎.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J].課外語文, 2014,(8):192.
[3]肖東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培育與滲透[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1.
[4]張曉彥.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滲透[J].江西教育,2014,(30): 29.
(編輯:易繼斌)
G623.2
A
1671-0568(2016)30-0063-02
殷松山,湖南省武岡市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