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清華
重視生活資源 優化幼兒課程
□景清華
隨著幼教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幼兒教育應當融課程于生活,使其更具體驗意義;融課程于游戲,使其更具趣味意義;融課程于本土文化,使其更具有潛在價值和意義。文章以江蘇省丹陽市界牌中心幼兒園的課程改革實踐案例為依據,淺談農村幼兒園生活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幼兒教育;課程改革;課程資源
農村幼兒園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幼教改革的重點之一,江蘇省丹陽市界牌中心幼兒園在“生活教育”特色的基礎上,立足于農村幼兒園的教育現實,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思想,積極開發生活中的課程資源,挖掘其教育價值及內涵,探討其高效、多元的利用模式,在實踐上形成了切實可行的經驗模式。
農村幼兒園往往有著天然而獨特的生態條件,其周圍的山川河流、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等,都為兒童的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在幼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教師應從幼兒身心成長的規律出發,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中心來因地制宜創設園區環境,為幼兒創建一個多樣化、趣味性、益智性的生態空間。界牌中心幼兒園通過種植農作物、種植花卉、開辟菜園等活動,讓兒童感受時令,認識花木,理解自然,使其在“播種—施肥—除草—捉蟲—澆水—收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勞動的快樂,滿足其求知欲。
值得注意的是,在菜園勞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兒童自主建立值日制度,給蘿卜、大蒜、茄子等時令蔬菜按時澆水并及時記錄其生長特性。此外,教師還應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引導并幫助兒童設計造型優美的水池,用來種水生植物,飼養水生動物,在校園里設置沙與土地等。這樣,幼兒就可以在玩中建構游戲,從而了解沙土的特性,掌握搭橋、挖土等技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以下簡稱 《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苯缗浦行挠變簣@利用其地處長江江畔的地理優勢,充分發掘當地的自然條件,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自然材料,并注重材料的多用性、層次性、探索性。經過一系列的課程研究,教師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走出教室,使其關注周圍環境,從中發掘自然材料,推動自身手工創作技能的發展。稻草、沙石、泥巴、種子等,這些自然材料在農村到處可見,且可操作性強,對此,教師可引導兒童挖來泥土做泥塑,挖來沙子做沙畫,找來稻草編娃娃……他們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及想象,或自主設計造型,或小組合作交流創意,創作出姿態萬千的手工作品,從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也鍛煉了自身的動手能力,發展了自身的想象力與創作力。
當然,由于我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農村幼兒園所處的自然條件又千差萬別,在幼教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教師應當突破思維定式,從園區自身的條件入手,遵循兒童身心生長的規律,對自然材料大膽選取、合理改進,使其融入課程活動中,用以啟迪兒童的心智。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鄙鐓^、家庭、校園合作對于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重要價值,構成了幼兒教育的共同環境,也為農村幼兒園的課程開發提供了新思路。調查發現,不少教師對幼兒的工作負責,對學生盡心盡力,然而其教育投入與教育效果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為家校聯系較少,幼兒問題的個案交流反饋極少,幼兒教育的針對性不足。
界牌中心幼兒園在課程開發與利用方面,積極引導學校、家庭、社區介入,倡導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將家校溝通形成制度。在課后,教師及時與家長反饋幼兒的手工學習狀況,并向家長了解幼兒的生活、情緒、習慣等,開發出富有個性化的手工制作形式,從而為課程資源的豐富與完善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素材。同時,教師還針對家長反饋的情況對兒童因材施教,為兒童從中獲得個性化的身體發展形成了積極干預與科學介入。在加強家校聯系的同時,有效利用社區教育資源,為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此外,界牌中心幼兒園還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邀請社區內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來園介紹自己的工作,或帶領幼兒參觀社區內各種場所,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情形,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認識社會中的人和事,體驗各種職業的責任、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
地方特色文化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其源于生活的風俗民情、民間故事、地方戲曲等形形色色的藝術形式,又使幼兒的生活與教育形成了密切的聯系,為幼兒園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本土性的文化素材,有效降低了幼教課程的理解難度,同時也有利于民俗文化在幼教中的滲透與發展,使其獲得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江蘇界牌鎮是全國著名的燈具之鄉,幼兒從小對燈文化耳濡目染,對此,界牌中心幼兒園在挖掘界牌的特色文化資源時,還充分利用外在環境,把幼兒帶到真實的燈文化情景中去,通過參觀、訪談等形式感受民俗風情,理解傳統文化,更好地與本土文化展開積極的對話。在幼教課程資源的整合過程中,教師引導兒童針對自身所熟悉的燈具文化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引導兒童發揮想象力,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在燈具上進行繪畫,開展燈具的手工DIY活動,開發燈具的科學小游戲,使他們在主題活動中積極感受動手、動腦的快樂,充分獲得文化的滋養與浸潤。
因此,筆者認為,農村幼兒園教師應努力強化自身的人文素養,充分整合當地的民俗風情,并以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形式呈現出來,使本土文化更具有科學性、教育性、趣味性、特色性,以促進幼兒教育寓教于樂特點的形成,為兒童提供了喜聞樂見的教育形態,進而為幼兒園的課程開發與利用提供豐富的素材。界牌中心幼兒園通過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讓幼兒親近自然,接觸社會,初步了解有關節日的風土人情,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其互相關愛、熱愛自然等良好的社會情感,促使他們實現認知、情感、行為的和諧發展。同時,在傳統的民俗節日來臨之際,教師還引導幼兒“做功課”,搜集關于傳統節日的習俗文化及其流變,發掘與生活體驗相關的節日活動。幼兒在春節時學習了包餃子,了解了與“春節”相關的拜年故事及壓歲錢等典故;在端午節時學習包粽子、制作香包等,從中感受到勞動的樂趣,鍛煉雙手的協調配合功能。
總之,隨著學前教育地位的日益提高,農村幼教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逐漸走出封閉、保守的狀態,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本著科學性、趣味性、經濟性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將園區特色、自然條件、家校主體、本土文化等融入課程資源整合的鏈條之中,才能構建具有鄉土特色的幼教課程。
[1]孔敏.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鄭州:河南師范大學,2013.
[2]向海英.幼兒園課程創生的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3,(10):55-58.
[3]羅競,周詠波.中部農村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及對策——以桃源縣幼兒園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3,(2):117-119.
[4]楊素琴.瑞吉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對幼兒園園長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4):73-75.
[5]李玉馨.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2,(18):256.
(編輯:朱澤玲)
G613
A
1671-0568(2016)30-0115-02
景清華,江蘇省丹陽市界牌中心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