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薇
“解決問題的策略”第1課時
——“從問題出發”的教學案例
□徐 薇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新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主要內容,學好這節課,為解決實際問題,掌握如何解決應用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章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第1課時“從問題出發”的教學為例,探討這節課的得與失,以期構建互動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解決問題;策略;案例分析
【課堂實錄】
教師(呈現商場購物的情境)提出問題情境:小明和爸爸帶著300元錢來到服裝鞋帽專柜購物,看到兩種價格的運動服,價格分別為130元/件、148元/件,運動鞋也有兩種,價格分別是85元/雙、108元/雙,帽子的價格也是兩個,分別是16元/頂和24元/頂。問買一身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還能剩多少錢?
師:想一想,你怎樣理解剩下的錢最多?怎樣做才能剩下最多的錢?相關條件有哪些?
生1:買不同價格的運動服和運動鞋,剩下的錢不同。
生2:買的運動服和運動鞋的價格越高,用的錢就越多。
生3:買的運動服和運動鞋的價格越低,用的錢就越少。
生4:用的錢越少,剩的錢就越多。
生5:應該買最便宜的運動服和最便宜的運動鞋。
師:那么,哪件運動服和哪雙鞋相對便宜呢?
生6:運動服的價格是兩個,130元和148元,130<148,因此,130元的便宜。
生7:運動鞋的價格也有兩個,85元和108元,85<108,所以85元一雙的便宜。
生8:買130元的運動服和85元的運動鞋,花的錢最少,剩的錢就最多。
師:那么,你能根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和給出的條件,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嗎?
教師給出導學卡:
(1)問題要求的是( ),與( )和( )有關。
(2)數量關系是:剩下的錢=帶來的錢-用去的錢
已知的 運動服每套 運動鞋每雙
300元 130元 85元
(3)先算:用去的錢_______________;
再算:剩下的錢_______________。
(學生思考、探究、交流)
師:你能把上面的分析過程再完整地說一說嗎?
(學生自主復述)
師:(再次呈現問題情境)想一想,如果要買三頂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你能像剛才那樣,設計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思路、方法嗎?為你的同學設計一個“導學卡”吧。
(學生思考解題思路,展示自己的成果,相互評價,選出最佳的一個,并讓這個學生復述解題方法和技巧)
生:付出的錢知道了是100元,買三頂帽子一共用去多少錢,還不知道,但是可以算出來。因為一頂帽子的價格是16元和24元,找的錢最少,說明花的錢就越多,花的錢多,就該買較貴的那個。
先算一共花的錢:24×3=72(元);再算出剩下的錢是多少?100-72=28(元)。
師:通過上面兩個問題的分析和思考過程,你有什么體會?從哪里想到?想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小結)
解決問題時,應該從所要求的問題出發,先找到與問題直接相關的條件,再根據條件確定可以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后)提出新的問題:根據問題說出數量關系式,并說說缺少什么條件。
(1)桃樹有52棵,梨樹有3行,桃樹比梨樹多多少棵?
桃樹比梨樹多的棵樹=桃樹的棵樹-梨樹的棵樹
學生9:桃樹的棵樹已知,梨樹只知道有3行,但不知道具體有幾棵,還應該知道一行有幾棵梨樹。
(2)學校買了18袋乒乓球和9個籃球,乒乓球的個數是籃球的倍數。
乒乓球的個數是籃球個數的幾倍=乒乓球的個數÷籃球的個數
生10:要求乒乓球的個數是籃球個數的幾倍,首先應知道乒乓球和籃球的個數,而問題中只知道籃球的個數是9個,乒乓球是18袋,還應該知道每袋乒乓球的個數,先算出乒乓球的個數。
教師:想想做做,先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條件,再解答:______________,
(1)一個茶壺和四個茶杯一共多少元?
(2)1個熱水瓶比四個茶杯多多少元?
生:……
拓展訓練:再次呈現小明和爸爸購物的情境,讓學生任意根據已知的條件,編寫兩道應用題,并給出相應的解題方法,分析解題經過,寫出算式和答案。
教師呈現課堂檢測題。
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并討論交流。
【案例分析】
這節課,筆者站在新課改的角度,從課堂教學的導入,到課堂的層層展開等,筆者認為有幾個亮點:
1.創設生活情境,拉近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這節課的主題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出發”,在課堂教學時,筆者單刀直入,直接進入教學主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接著,呈現小明和爸爸商場購物的情境,這一情境的給出,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因為情境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且情境以視頻、圖片的形式給出,物品的價格使學生一目了然,增強了情境的直觀和生動,為學生解決問題降低了難度。
生活化的情境設計,根據情境提出問題:爸爸帶300元打算買一身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能剩下多少錢的問題,也是孩子們最容易關心的問題,帶的300元錢,最多可以花多少,最少可以花多少等,問題要求出最多能剩多少錢?這怎么解決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層層分析,從問題入手,從條件開始,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這也是本節課的中心和重點。在情境呈現之后,提出相關的問題,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如果讓你去買一身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你怎么買最省錢?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這樣的問題怎么辦,拉近學生和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問題的解決策略”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給出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然后結合例子,給學生講解思路和方法,再做幾個練習題,以起到強化訓練之功效。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學得被動,毫無興趣可言,更不用說發展學生的數學思想、形成數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而這節課提出買一身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最多還剩多少錢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想一想、說一說:你怎樣理解剩下的錢最多?怎樣做才能剩下最多的錢?相關條件有哪些?
這樣的問題分析和問題的解決,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你一言、我一語主動思考,積極交流,并能暢所欲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從“要我學” “教我學”,到“我會學” “我善于思考” “樂于分享”的飛躍。
3.精心設計導學卡,使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
本節課里,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多次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教師對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都通過任務和問題的形式,使學生明確自主思考什么、合作什么。如對于最多能剩多少錢的問題,教師給出一個導學單,這能讓學生從問題的要求入手,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的關系,列出關系式,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導學單的給出,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學會認真分析解題思路,掌握問題的解決辦法。
筆者還給出一個買三頂帽子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分析過程,教師不再給出“導學單”,而是讓學生仿照教師所給的“導學單”而設計一個“任務單” “導學單”,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也發散學生的思維力,也為小組合作的開展提供了平臺。
4.鞏固訓練,形成策略
開放性問題的設計,也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如關于茶壺、茶杯、熱水瓶的問題,給出問題,讓學生補充條件。這樣能有效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并且條件的給出也是開放的,不是固定不變的,變式訓練,形成策略,是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也為學生發展發散思維提供了機會。這節課反復使用“想想” “做做”的鞏固方式,如買三頂帽子的問題、籃球和乒乓球的倍數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找已知條件、找數量關系式,自行設計“導學單”并讓對方填一填,最后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想條件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養成數學思維的習慣、形成問題策略。
(編輯:胡 璐)
G623.5
A
1671-0568(2016)33-0087-02
徐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新河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