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晶 張亞林 高 雋 趙艷華
(河北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
中醫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狄晶張亞林高雋趙艷華
(河北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是衡量中醫學術定位和科學價值的文化坐標,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嚴重影響了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加強中醫學子中醫思維模式的培養,堅持傳統文化特色才能體悟中醫學說之真諦,把握中醫理論之精髓。
中醫院校;傳統文化;醫學生教育
中醫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體、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醫學科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其秉承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貴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重人輕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一的實用精神,重德尚義、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
從中醫教育及中醫的來源來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是學好中醫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人文精神影響了中醫院校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醫文化中蘊含著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樸素的辯證思維方式、調整陰陽的平衡觀、動靜結合的恒動觀,有助于培養中醫院校大學生的辯證思維,也將影響中醫院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所以從根本上說傳統中醫文化促進醫德的形成。
從中醫院校目前開設的課程結構來看,傳統人文課程開設不足,人文素質類除必須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地以選修課形式開設了一些醫學人文課程,諸如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但作為中醫學文化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史》《中國古代哲學史》等課程則普遍沒有開設,或者也僅僅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作為對中醫生進行中醫文化教育的“四大經典”和醫古文課程,其課時數則一再減少,甚至有的院校已變為選修課。中醫根植于傳統文化,中醫的發展永遠不能脫離傳統文化,只有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才能讓中醫學繁榮昌盛。
1.政府應加大對中醫教育的投資,鼓勵中醫發展
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何使其昌盛而不是衰敗,政府應該首先擔起重責,提出一些保護中醫的政策,加大對中醫教育、中醫藥科研及產業的投資,讓中醫走出國門,孔子學院已經在很多國家設立,它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醫的寶貴,在國外,針灸醫院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我國學習中醫學,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中醫的美好前景。
2.中醫院校改革教學機制,優化專業主干
中醫院校應將辦好中醫類專業放在突出位置,應突出中醫院校的自身特色,遵循中醫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改革教學機制。中醫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開展傳統文化知識講座,為更好地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打好文化基礎。
在進入專業知識學習之前,可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中醫科學性的專門教育,請有經驗的中醫專家講述中醫學的特色,采取各種有效的形式提高學習中醫學的興趣,以傳統文化如《中國傳統文化史》《中國古代哲學史》等的學習為出發點,進一步學習《醫古文》《中國醫學史》等,然后進入《中醫基礎理論》等專業課程的學習,由淺入深,逐步進入中醫學的殿堂,將文學作品中的醫林人物故事、漢字蘊孕藏的醫道哲理、詩詞中隱現的醫藥文化資源挖掘出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對學習中醫的興趣。
3.中醫院校的學生應弘揚儒醫文化,徹悟國醫精髓
中醫院校的學生應當首先具備“文化”,然后再努力成為治病救人的“良醫”。所以這些高校的學生在入學之后就要熟讀《素問》《黃帝內經》等中醫藥經典,并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弘揚儒醫文化,構建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醫學子可在宣傳欄、校報、校園網站中開設中醫文化專欄,也可以積極開展學習中醫文化等相關的社團建設,定期組織中醫文化等傳統文化講座,讓中醫院校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掌握中醫文化的精髓,在傳承祖國醫學的同時,也得到品性的培養和鍛煉。
中醫院校的大學生在掌握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努力踐行優秀的傳統文化,要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明禮修身,熱情待人,戒驕戒躁,謙虛謹慎,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自己的愛心、孝心、誠心等,由內而外地成為合格的中醫人才,將我國的中醫文化傳承下去。
[1]沈晴.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J].教育探索,2008(2):25.
[2]張亞斌,蔡子鶴.中醫文化與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與社會,2010(23).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