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亮
(甘肅省臨潭縣第三中學)
對中學語文教育中“語文素養”的思考
魏宏亮
(甘肅省臨潭縣第三中學)
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僅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理念下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從中學語文教育的教學內涵、課程特點、教學任務方面對中學語文教育進行了相應的探究,并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了相應的思考。
中學語文教育;“語文素養”;課程特點;途徑
語文是中學課程中比較基礎的一門課程,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及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學階段是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形成“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中學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盡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未來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素養”具有豐富的內涵。這種提法的改變,并不僅僅局限于范圍的增加,它意味著語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與變革,并嘗試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構建語文教育的新的模型。事實上,它不僅包含字詞句篇方面的積累,也包括語感養成、思維形成、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養成、寫字識字、寫作和閱讀技巧、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審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知識視野的擴展、思想觀念的修煉、情感態度的陶冶等。這些都是“語文素養”包括的內容,是學生語文基本功及“語文素養”的體現,也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如果人們不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就無法很好地開展工作、學習、生活及交往活動。所以說,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十分重要,語文教師應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進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及情感態度。
中學語文教育在課程特點、課程任務方面都存在一定特點,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時應注意充分結合中學語文教育的特點進行教學。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際工具,構成了燦爛的人類文化。故而,中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語文的課程特點與任務特點對學生進行教學。
如在課程任務方面,確定課程任務時不僅要依據人、社會、自然的需要進行考量,還要依據課程性質的特點進行確立。根據以上標準,中學語文課程的課程任務如下:首先,要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其次,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同時還要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態度、健康情感以及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并盡量爭取在此過程中創新語文的教學,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素養。事實上,生活在自然與社會之中的人們,無疑早已成為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主體,人們需要通過不斷獲取及傳遞、加工和貯存的過程獲取社會、自然及人本身的信息,并進行創造性應用,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從獲取到貯存的每個環節都涉及“語文素養”的影響和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成果。
故而,針對課程任務特點,教師應從最基礎的目標出發,首先采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比如通過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興趣等,幫助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同時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同時,應通過對課文的賞析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樹立更健康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比如,在課文《紫藤蘿瀑布》的學習中,教師首先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熟讀課文,并找出你認為很精彩的段落、句子或短語,并在課堂中分組討論,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觀念并說明原因,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材料,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對一些句子的分析和講解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比如,在對句子“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里裝滿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畫的河流上航行”的分析中,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推測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結合課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在看到紫藤蘿花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在學生發言后進行總結和點評,用優美而生動的語言告訴學生應該堅強、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地活著的道理,告訴學生要像紫藤蘿一樣,不管遇見了什么樣的不幸,都要依然保持勃勃生機盡情怒放。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基礎。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中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結合中學語文教學的課程特點和課程任務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培養,以提升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積累為基礎,把學生培養為具備一定表達交流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積極樂觀向上的現代社會公民。
[1]梁志國.淺談中學“語文素養”[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 (3):80.
[2]歐勇,王偉權.關于中學“語文素養”教育的幾點探究[J].素質教育論壇:下半月,2010(9):93-94.
·編輯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