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長武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鎮第一中學)
作文教學的失與得
單長武
(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鎮第一中學)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開始貪多務得,布置給學生的作文篇數多,而適合學生寫作訓練的札記少;學生平時積累少,寫作文為難情緒潛滋暗長;教師輕視作文指導教學,學生寫作時因為素材匱乏,語言蒼白,陷入尷尬境地;師生在寫作態度方面,教師不能登高望遠,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寫作訓練;學生急功近利,缺少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寫作精神。這些教學中的失敗教訓可用《學記》中的四句話概括:“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失敗乃成功之母。汲取教訓之后,札記被應用在作文教學之中,給師生帶來了寫作的信心和希望。札記的應用,起到了積累素材,豐富語言,提煉思想認識,培養寫作興趣等作用,作文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作文教學;札記;練筆
我再一次閱讀《學記》,愉快之情油然而生:“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想起多年以前自己剛剛躋身于語文教師的行列中時,也體會到作文教學是語文工作中的重頭戲,寫作是很傷廣大師生腦筋的艱辛勞動。所以,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和推廣的大背景下,也不甘示弱進行了作文教學的創新與實驗研究。可是,匪夷所思的是并未如愿以償地使寫作成為學生津津樂道的話題,相反望文生畏的心理像感冒一樣在班級里發作和傳播。后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反思和探索,把札記應用到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才有了生機和活力。現在就用《學記》中的幾句話總結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失與得。
1.“或失則多”
貪多務得,剛性作文篇數多,彈性練筆少。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曾經有過那么一段時間,固執地認為老師必須多布置作文讓學生寫,功到自然成。因此,盲目追求作文篇數,想要靠數量取勝。每學期布置作文篇數將近三十篇。作文數量遠遠超過了《大綱》(課程標準的前身)的要求;卻忽視了諸如觀察日記、讀書心得、生活體驗隨筆等富有彈性的練筆環節。
2.“或失則寡”
平時積累少。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初一的作文中寫媽媽雪天送自己上學或接自己放學,到初三還在用這個寫作素材,如此這般黔驢技窮,令人尷尬。而有些學生頭腦中不是缺少寫作素材,而是缺少語言表達能力,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也有的同學從初一開始抄襲作文直到初三。作文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尋根究底,那就是生活體驗少,素材積累少,詞匯庫存少。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無異于揠苗助長。
3.“或失則易”
輕視作文指導。在語文教學中,我通常是這樣做的:課文教學,計劃清晰,教案翔實。上課,我會使出渾身解數,很怕遺漏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點。而作文教學,通常是在周四或者周五時把作文布置給學生,要求他們在雙休日完成,周一上交。如果適逢小長假就多布置幾篇作文。若非公開課抑或面臨中考,作文指導課能省就省了。批閱學生作文是很賣力氣的,寫得好的作文,老師有眉批有旁批有總評;差一點的略批;字跡潦草語句欠通順者則一“閱”字了得。這種重視課文教學而輕視作文指導的做法,我當時并未介意,以為這是很正常和普遍的現象,沒有意識到作文指導課給學生帶來的正能量。
4.“或失則止”
避重就輕,目光短淺。作文指導,費力多,收效慢,事倍功半,老師放任自己,沒有迎難而上,認真教好每一節作文指導課;寫作文,傷神耗時,似乎得不償失。一部分學生感覺到考試時作文分數不相上下,就認為無需在作文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氣力。因此,并未引起學生的重視,或背幾篇現成的作文,或者寫幾段空話套話敷衍了事。老師發現這樣的問題,處理不當或未加以處理。當學生發現自己作文成績落差的時候,奮起直追就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了。寫作任重而道遠,教師原本該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姿態和良好的視角,可是適得其反。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經過幾年的摸索,自己又把札記應用在語文教學中,方走出曾經的教學誤區,漸漸沐浴到作文指導的春風。
課文和作文是一對孿生姊妹,聯系緊密。札記就是二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梁,是培養學生作文興趣、提高他們寫作水平的平坦的途徑。
1.札記形式靈活,適合練筆
關于札記的概念,清代王筠說:“或學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輒札記之。”查找過資料,這樣概括更加全面: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心得或隨筆記事。讀書札記的形式有提綱式、摘錄式、仿寫式、心得式、評論式、存疑式、減縮式。教師利用這些靈活的札記形式,在課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寫作訓練,把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把教師布置的剛性作文與學生的練筆結合起來,既能雙贏,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這是教育長期追求的目標。
2.札記使用方便,便于積累
胡適關于他的札記,他是這么說的:我自己的文學主張、思想演變都寫成札記,用作一種“自言自語的思想草稿”。我自己發現這種思想草稿很有益處。生活中的見聞和感受,學習中的心得和體會,都可以自由的札記之;閱讀或交流時,做個有心人,把自己發現的好詞好句抄錄下來,熟記于心,豐富語言積累。學生有了“思想草稿”和豐富的語言這些寫文章的根本,也能妙筆生花。
3.札記操作簡單,利于激發學生寫作情趣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札記的優勢在于它不難掌握,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靈活使用,寫的文字多也好,少也好,能寫就好。我們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生在寫的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和技能,培養著寫作熱情和興趣。楊勝利老師認為:“濃厚的興趣超過一百種良好的教學方法。”
4.札記記錄見聞和感受,更容易堅持長久
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和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貴在堅持。札記因為形式靈活,使用方便,操作簡單諸多特性,因此更容易堅持長久。葉圣陶老先生說:“每天的一舉一動,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備、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札記所起的就是引導作用,引導他們寫,堅持寫,寫到永久,達到最有精神的地位。
在我個人的教學中,有計劃的作文訓練和學生札記活動相結合,一學期學生的寫作在四萬字以上,一年下來,假期包括在內,大概將近十萬字。其中有摘錄的“文筆精華”,有課文仿寫,有讀書心得,也有言簡意賅的置疑,還有儼然大家姿態的評論,更有生活中的見聞錄。這些林林總總的筆記中,有現實版的孔乙己、范進、小公務員;有屬于自己的《麥琪的禮物》《過節和觀燈》《在夢的遠方》;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他們也有《鄉愁》《秋思》《沙與沫》。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與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先賢在諄諄告誡我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這就是我記錄“自言自語的思想草稿”的理由。合上《學記》感慨良深。
[1]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