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源 王玲香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初級中學)
轉變教材功能觀 “五化”巧用新教材
張能源王玲香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初級中學)
在農村中小學教學中,傳統的教材觀過分注重教材在傳遞知識方面的功能以及教材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學簡化為教師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的過程,導致師生唯教材是從,不敢創造性地去“開發”教材,體現出對新教材功能認識的較大偏差。如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大膽地開發教材,使學生真正成為“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創生的主體”,實現新教材從“教本”向“學本”轉變,從“文本”向“對話”轉變,從“知識”向“素質”轉變,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必須做好“五化”。
利用化學新教材的科普性、趣味性功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保持學生對學習旺盛的求知欲。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一單元課題2的教學內容旨在明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以實驗為基礎,初步樹立科學探究要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的理念。在教學中,我另辟蹊徑,選用醋、白糖、食鹽、苦菜汁、姜啤、辣子汁混合,然后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這是“雞尾酒”,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學生紛紛舉手問:“能不能喝?”我沒有回答,伸出右手中指在酒杯里緩緩地蘸了一下,取出手指,然后快速地把右手食指放在嘴里吮吸。眉飛色舞,暗示學生“嗯!味道好極了!”推選嘗試的學生走上講臺,伸出右手中指在酒杯里緩緩地蘸了一下,然后迫不及待地把中指伸進嘴里吮吸,結果齜牙咧嘴,連連呵氣,一副味道難受的苦相。當我揭曉答案并把剛才的動作慢慢演示了一遍,片刻之后,教室像炸開了鍋,大家笑成一片。幽默趣味和新鮮知識,科學的理念結伴而行,水到渠成地引出學習化學的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認真觀察……
通過近年的中考實驗題型分析和初中化學教材實驗素材的改革變化來看,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成為化學實驗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如何真正把握新教材中實驗教學的生活化以及實驗的生活化認識功能是我們不斷深入思考的問題。古浪縣大靖鎮地處沙漠邊緣,環境人為破壞嚴重,環保觀念的樹立及環保方法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根據污染空氣的成分,針對污染物的某些方面,聯系實際確定了“田間秸稈的焚燒對空氣的影響”“煤炭燃燒的排放物對露天養殖的危害”“沙塵暴產生的原因和本地治理方式的探討”等探究內容,面向社會實際,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學用結合的良好學風。
新課程標準要求:新教材只是為展開教學活動,以使師生互動產生知識提供的一種范例和素材。即教材具有規范探究方法、滲透學習方法的“導師”功能。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實驗中如何處理尾氣,防止污染,以及稀釋濃硫酸時如何規范操作,防止發生危險等等,都要以科學的嚴謹態度來對待。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觀察法、質疑法、實驗法、假設法、調查法等。
教材的編排本身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但體系和部分內容并不一定適合偏遠地區的學生。因此,教學中可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當地的發展特色對教材結構進行重新設計處理,在知識上給予必要的補充與刪減,在授課順序上給予必要的調整與安排。如新教材在第九章中先安排用指示劑識別酸和堿,后介紹酸和堿的性質。而農村學生對生活中的酸和堿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先了解酸和堿及其性質,然后才根據性質總結常見識別酸和堿的方法,學習效果較好。
1.嘗試改進化學實驗的裝置和操作,使其完善。如學習氧氣的制取實驗后,討論如何改進課本中已有的實驗裝置,使現象更加明顯直觀,操作程序簡化,儀器裝置更簡約而科學。而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制取時,則放手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安裝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感性經驗基礎上的理性認識,不僅升華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不迷信課本、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注重家庭小實驗。通過利用廚房中的用具和調味品完成如“火山噴發”“自制二氧化碳氣體及性質的檢驗”“家用洗滌劑的酸堿性的檢驗”等實驗,使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得到應用,產生一定的心理滿足和歡樂,鞏固和發展了興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鼓勵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如學習第二單元課題1“空氣”后,可讓學生設計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比的不同方法;根據啟普發生器制氣的原理,讓學生設計多種簡易氣體發生裝置;或者讓學生選擇藥品和儀器,獨立設計多種鑒別氯化鈉溶液和碳酸鈉溶液的方法等。
最后,新教材中提倡的探究學習開放性的問題,有些答案是多元的,與傳統的課程內容差異較大,除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量,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外,必須引導學生樹立“學習自主,自主學習”的理念,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權威(教師),讓學生通過自己查閱相關書籍、請教、上網等方式獲取所需的知識,發掘出教材的多重功能,使之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