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才
(甘肅省古浪縣教育局)
初中班級管理“六有”模式探索
郭志才
(甘肅省古浪縣教育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們要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不但要進行校本教研,而且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打破過去傳統單一的授課和培養模式,向多渠道、多變化途徑發展,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人性化、感性化的教育理念。我們在課改中探索并總結出了適合于初中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六有”班級管理模式。該管理模式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經一屆屆班級管理實踐運行,同學們都非常接納這種以學生自我約束為基礎、自我評價為途徑、自我管理為特色、自我創新為突破、自我發展為目的的班級管理模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除了學校制定的校紀校規之外,每個班集體都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班情制定班級班規。唯有如此,學生才有章可依,班級管理才有章可循。在班主任工作中,實行學生量化考核管理制,也就是“法治”管理。而“法”必須是全班學生經充分醞釀、激烈討論后共同制定的,相比班主任自行制定的班規,該班規學生更加樂意接受和認同。
馬卡連柯說過:“團結了集體,教育了集體,集體自身就成為很大的教育力量。”班級文化是一個班集體內教師和學生共同認可并遵守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趨向,是由班級全體成員通過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所創建和形成的精神財富。現在的學生其精神狀態呈現這樣兩種特點:一方面是精神荒漠化,另一方面是精神追求多元化。班級文化建設要看重的是一種氛圍文化,這種文化的建設,既要滿足學生的興趣與愿望,同時,作為老師要扮演好“引領者”的角色。時下實施的新課程,正是讓中國教育開始了艱難的回歸教育的本真,回歸教育的本體的漫長歷程,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一種呵護人的成長、叩問人的靈魂、彰顯人的個性、關懷人的生命的充盈著人文情思的溫暖的教育。
由于初中學生年齡偏低,模仿性強,活潑好動,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令好多老師頗為頭痛。但是初中學生也有可塑性和表現欲望較強的優點。針對這一優點,在每個班級中開展各種各樣富有班級特色的學志理想教育和“比、幫、趕、超”競賽,其教育效果會大大出乎老師們的意料。各項學志理想教育活動要新穎別致,富有創意,這樣班級在學校活動中以獨有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全校師生面前,這種教育堪稱為對學生的“人生鍛造工程”。
沒有真誠的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為了完全被學生接納,也為了及時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德育工作。班主任要與學生堅持數年人生道德長跑。如與學生進行心靈與思想的溝通,采用“交心本”,創辦《班級日報》,或通過班級QQ群、微信朋友圈及班主任電子郵箱進行“熱點”和“疑點”話題探討。這一道德長跑,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同學們自信心高了,學習的勁頭足了,責任心強了,班級主人翁意識也培養起來了,通過道德長跑,全班同學和班主任的心系在了一處,平添了集體生活的樂趣,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促進作用。
班級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表現欲和創造欲強的年齡段,尤其是起始年級的學生處處不甘沉默,都希望通過自我的表現來展示能力和才華,獲得成功與認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不同的季節和氣候因素,班集體要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有助于身心健康和成長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內容、形式要多樣化,要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安閑,努力讓學生根據天資所好、揚長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樂。變命令式為倡導式,變禁絕式為誘導式,變接受式為參與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組織,主動參與,寓教于樂。關注寄宿學生,關懷留守孩子,讓每一個學生都沐浴在充滿人性,充滿溫情的陽光下。
為調動全體同學的管理才能和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班主任在工作中運用“班干部輪值”的方式,并根據班情將班干部輪值科學優化為常務班委和值周班委(產生值日班長)管理體制,進行雙線全方位管理。常務班委由民主推薦和自薦,經演講、民主投票產生,負責班內所有事務,可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值周班委是由常務班委民主推選的新一屆班委,負責本班一周內所有事務,并按常務班委安排開展具體工作。這種體制下使每個班干部有職、有權、有責,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班級工作環境和管理網絡,且最大限度地將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結合,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度。科學優化的體制將使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顯得從容自如,成竹在胸。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塑造靈魂的工作,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尤其在新課改的形勢下,走特色管理,自主管理之路勢在必行。因此,我們要有創新意識,智慧管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引導學生體驗集體生活的喜悅,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在和諧的師生交流中,溫馨的班級環境下,綻放陽光的花朵,使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從而達到新時期育人的要求。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