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市虹橋中學 林其鋒
直觀、提示、操作和持續
——班級有效管理策略摭談
浙江省樂清市虹橋中學 林其鋒
時下,一些班級管理條例少有直觀性和操作性,更無持續性,致使班級管理流于形式。本文試從目標管理直觀化、行規管理提示化、標語暗示操作化、管理執行持續化等方面摭談班級事務管理,以期突出行動目標,細化行動步驟,降低行動難度,增強學習的韌度,提高管理效度。
直觀 操作 持續 管理有效
筆者曾聽一位學生感慨:“當年,我也是一個不自信的人,因為我的學習基礎薄弱,總是感覺低人一等。但是,老師你當時說了一句‘英雄不問出處’,使我找到了自信。現在,和朋友聊天時,經常會提起你,會提起你的這句話。”說真的,筆者想不起當時到底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就算有,那也是無心之言,可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事畢,筆者不禁捫心自問:我到底說了多少對學生有正面影響的話?作為班主任,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對班級管理產生更加有效的正面的作用?
毋庸諱言,調動學生的思想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使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與科學的班級管理不無關系。而這種持續有效的班級管理必須依靠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作出長期的努力和實踐,通過切實有效的管理策略來實現。
比較一下中國和美國的《中小學生守則》:“……努力學習,勤思好問……”(中國,第3條)和“先舉手,后提問”(美國,第3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中國,第7條)和“每次都禮貌地稱呼老師,如‘(姓)老師/主任/校長’”(美國,第3條)。
不難發現:從教育目標而言,前者的教育范圍更廣,教育要求更高,側重宏觀;從實施途徑來說,后者則側重微觀,具有直觀性、提示性和易操作性等特點。后者相對而言,明確了行動步驟,降低了行動難度,提高了行為效率。
因此,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從思想上,行動上不斷有效地指引著莘莘學子,引導著他們不斷挖掘自身所看不到的潛能,筆者試從直觀化、提示化、操作化和持續化等角度切入,對班級事務管理進行摭談。
每當接手一個班集體時,筆者都會捫心自問,擔任班主任期間,我準備引導學生到哪里去,也就是我準備把他們培養成怎么樣的人才,我又準備怎樣引導他們到達那個目標。
首先,向學生展示哈佛大學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調查對象是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
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3%”幾乎都成了各界頂尖成功人士,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10%”大都是社會的中上層,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60%”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安穩地生活與工作。“27%”幾乎都是社會的最底層,常常失業,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成功開始于選擇。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其次,向學生展示近三年一些高等院校的錄取分數線在我校的大致排名的表格材料。這樣就會讓學生清楚自己在本校考多少名次,大概能上什么院校。目標成就未來,一個人的目標清楚了,內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直觀法具體地講是利用模型、圖表、實物、多媒體、現場參觀、視頻等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直觀法同樣適用于班級目標管理。目標管理直觀化會使不自覺活動轉而成為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教育行為。
不言而喻,確定目標是一回事,實現目標又是另外一回事,確定目標是明確做什么的方向,而實現目標是清楚如何做的方法、途徑。因此,在制定目標以后更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行動機制與之相匹配,這樣才能形成更有效的動力機制。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在平日的班主任工作中,筆者狠抓常規工作,且常抓不懈。此處的常規工作大致有兩部分組成:一是行為常規,二是學習常規。筆者依據學校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靜文化”管理和“勤文化”教育為管理載體,且把這兩個管理載體分別轉化為黑板上方的班級標語:“寧靜致遠,天道酬勤。”使之具有了抬頭可見的直觀性和標明要點的提示性。提示化的做法原本是一種常用的記憶研究方法,即通過一遍一遍地反復呈現,直至對象的整個刺激系列被完全記住。
常規管理對學生成長的直觀的提示性作用,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常規管理落到實處,使班級常規自然而然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習慣。抓好常規工作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這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如果說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那么班級就是學生成長的第二環境。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狀況等確定的班級標語具有提示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的功效。然而班級標語一般側重宏觀,雖然具有直觀性與提示性,學生卻不易操作。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對班級標語熟視無睹,而使之失去了應有的管理效果。
如何科學處理班級標語,使之成為學習宗旨和實現目標的指揮棒呢?這就需要把班級標語細節化,使之具有易操作性。如把“寧靜致遠”細化為“入室即靜,靜坐即學”,把“天道酬勤”細化為“勤練習、勤記憶、勤整理、勤反思、勤復習”。如此一來,班級標語既具有直觀性與提示性,又具有易操作性。操作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和要領操縱動作、行為,具有目的性、步驟性和實踐性。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可以通過上述提示,按照相關的步驟進行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獲得經驗、達到目標。
汪中求曾說:“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我們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措施易定,執行卻難。“靜文化”管理也好,“勤文化”教育也罷,如果缺少科學的執行力,都極有可能流于形式或難以堅持。因此,筆者決定狠抓“兩大文化”時,要求自己特別關注措施的執行力與持續力。
一是定時檢查。安排相關班團干部每天三次檢查練習、筆記、錯題集、反思,早、中、晚各一次。筆者認為,通過早中晚的檢查,目的是對學生進行一種長期的思想強化教育,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自我激勵、自我挖掘潛能、提升思想意識。
二是每日反思。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筆者要求學生每日寫反思一則,可寫學習心得,可寫學習困惑,可寫偶然性的啟發,還可以寫觀后感以及考試后的試卷分析等等。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指導,沒有正確的指導,再好的方法也許也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筆者每天都要對各種反思進行批改,整理出一些優秀的反思,選擇恰當的時機與學生共享。通過反思,能了解學生生活與學習上的一些困惑,能共享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與策略,能及時發現班級里的一些不良現象,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及時,更有針對性。并且,通過評語這個師生橋梁,與學生進行筆談交流,無形中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獲得了學生的信任,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
三是每月交流。一個班級,學生“勢眾”而班主任“人單”,班主任不可能同時管住每個學生,要提高管理效果,首先樹立典型是關鍵。每月選舉學習標兵開展學習方法交流會,向同學們談自己的學習心得,共享好經驗,目的是“以優帶劣,以幫代教”。其次要樹立后進生的轉變典型,肯定其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逐步消滅后進生。
總之,可行的直觀性、提示性、操作性和持續性的班級管理策略突出了行動的目標,細化了行動的步驟,降低了行動的難度,增強了學習的韌度,有利于老師對班級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學生對學習目標的實現。
[1]張新暉、馮世杰.班主任手記.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周達章、方海東.21世紀班主任工作案例精粹.寧波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張萬詳.班主任工作創新藝術100招.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