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 黃薇霞
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 黃薇霞
數學 實踐 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如果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容易使學生厭學,教學效果會很差。有時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特點和長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分一分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也好。如教學“動物樂園”時,可以設計一幅各種動物歡樂集會的投影畫面,畫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學信息:6只小白兔,3匹小馬,6只小綿羊,5只小鳥,2只小猴。先讓學生觀察認識畫面內容,再引導小組合作,數一數各種動物的只數,并進行分類統計,讓學生在組內任意選兩種進行比較,初步感知比較動物多少的方法。接著給學生圖片、小棒等,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比一比,并聯系實際說一說。這樣的學習活動,能使靜態的知識過程化,數學學習活動化,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大,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逐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從而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時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打開書看書上的日歷,通過看書你還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識,你能比較系統地把這些知識歸類嗎?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把所了解的知識填進相應的表格(事先提供)。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的思維開始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創新靈感、創新思維,使課堂成為了他們快樂學習的樂園。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要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活起來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同學們求知,做人的樂園,成為師生施展個人魅力與才華的天地,成為充滿人文氣息,富有挑戰與激情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