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黃秀玲
課內外閱讀有機整合的策略探究
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黃秀玲
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但如何能做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整合呢?筆者認為教師要推薦和教材內容相關,和學生認知水平相宜,及心理特征相符的課外閱讀材料。并根據課文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安排在課前鋪墊,課中解疑,課后延伸等不同時機進行課外閱讀材料的推薦。
課外閱讀 內容把握 推薦時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教學分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因此,課外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
縱觀整個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并不容樂觀。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多的學生存在著缺乏閱讀興趣,閱讀量少;盲目擇書,閱讀內容單一,不重積累,閱讀方法不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問題。而要提高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擴大學生的信息量,不能僅僅依靠課堂,還要開放課堂,以課內為點,以課外為面,使課內與課外有機整合,讓學生既從生活中,從課外閱讀中學語文,同時,又能把課內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課外閱讀和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為生活服務。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讀,即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互促進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但如何能做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整合呢?
很多學生對課外書籍的選擇比較盲目,再加上市場上的圖書良莠不齊。學生缺乏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書刊的毒害。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質量,我們有責任向孩子推薦健康有益的,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
1.和教材內容相關。根據教學需要,推薦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教師應抓住教材與拓展材料之間存在的聯系點,以一篇帶多篇,讓學生既學好課內的,又學好課外的,讓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拓展材料因其目的不同,可分為多種類型。有用于知識鋪墊的“增進理解型”,有對某一知識或難點作闡釋、說明的“解決疑難型”,有為鞏固某一能力、方法的“學法遷移型”,有積累語言文字的“賞析比較型”,還有豐富課外知識的“知識延伸型”等等。如教學《海底世界》之后,學生對課文所介紹的海底世界的知識還是有限,同時對海底的奇異景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教師可借機引導學生去看《海洋深處的秘密》《海底兩萬里》等書,激發學生對大海的向往之情,對科學的探求之心。教學《贈汪倫》一詩時,在學生掌握了送別詩的表達方式和學習方法后,適時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利用學法遷移,學生很快在吟誦中領悟了詩中蘊含的情感。學生在比較中發現雖然都是送別詩,但是送別的方式不同,送別的情形不同,從而認識到表達同一主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2.和認知水平相宜。學生感興趣,能理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去讀,讀得快,收獲大。為此,推薦閱讀的材料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適合學生年齡水平,能將課本中不易理解的內容還原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而促進學生更快讀懂課文。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學習了生字“鯨”,便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鯨的了解,孩子們便主動到《十萬個為什么》《動物世界》等書中去尋找相關的資料,甚至回憶起自己看過的電視片。可以要求他們認真閱讀并講給同學聽,不求深度和廣度,以學生愿讀、愛讀并樂于表達為目的。到了五年級學習《鯨》這篇課文時,要求則提高,要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讀整篇的故事。同樣對“鯨”相關資料的閱讀,就要求他們主動收集盡可能多的資料,了解鯨的體形特點,生活習性等知識,并在課堂上交流,互相補充,以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當然,因拓展閱讀本身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決定了不可能花很多的時間讓學生研讀拓展材料,所以拓展閱讀的材料應比課本中的材料要適當淺顯些,應以學生基本能自己讀懂為前提條件。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所選的文章中不宜出現生字、新詞,就算出現,也最好能加上拼音和注解,便于學生快速閱讀。高年級的學生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也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我們可以多推薦一些文質兼美的經典書籍。
3.和心理特征相符。孩子感興趣的閱讀才是高效的閱讀。為此,我們要推薦與孩子心理特征相符的書籍。在教學中可鼓勵學生向全班同學推薦自己喜歡讀的作品,60個同學就可以推薦6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賽的形式看誰看過的書多、推薦的書好!每周安排兩個同學推薦兩部作品,推薦時要求說出推薦理由。教師向學生推薦自己曾讀過的名著、經典篇目,學生還可以推薦給老師。推薦閱讀的范圍不限:文學的、科學的、偵探冒險的、歷史的,還有報刊、雜志、小說等都可以,但內容必須是健康、有教育意義、積極向上、有閱讀價值的作品。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要符合學習的規律,使其獲得最佳的效果。根據拓展閱讀的不同目的,推薦的時機也不同。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
1.課前鋪墊。對于教材中的課文,教師找準拓展點,新課之前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為更好地進行課內閱讀打下基礎。如教學《花鐘》一課時,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有關花兒開放時間的資料,課上讓學生展示,可以是設計一個花鐘,也可以是資料卡等,不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了能量,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又如,教學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中的《臨死前的嚴監生》時,可提前半個月推薦學生閱讀《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第五回中,寫嚴監生平時在家里,連豬肉都舍不得買一斤來吃。每當小兒子要吃時,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還寫他病得很厲害,飲食不進,骨瘦如柴,卻舍不得花銀子去買人參吃。通過閱讀,吳敬梓筆下的嚴監生吝嗇、愛財勝過生命的特點已在學生心里留下印象。學習課文時對嚴監生臨死前因為兩莖燈草而不肯斷氣的不可思議的做法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2.課中解疑。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教師如果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就能夠較好地幫助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學《黃山奇石》時,學生對“云海”無法理解,我提供一段描寫“黃山云海”的話,讓學生快速閱讀,找出描寫云海的句子,學生馬上明白了“云海”是指像海水一樣翻騰,連成一片的云。”又如: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學生在理解“讓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這部分內容有困難。于是,教師出示杏林子的簡介,通過作者杏林子的事跡,既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上減緩了坡度,又架起了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的橋梁。
3.課后延伸。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因此,一篇課文學完后,當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如教學《盤古開天地》一課后,要求學生找其他的神話故事讀一讀;在學完古詩《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讓學生課后搜集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促進了學生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并且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再如由《赤壁之戰》《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國演義》,由《魯濱遜漂流記》延伸到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等等,學生在由整體到局部,由局部至整體的閱讀中,不僅能更立體地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讀名篇、名著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就能自主地去學習。相信這種“課本+非課本”的閱讀模式能讓學生體驗到更多的閱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