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可 胡沈明(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
新聞標題中語言的抽象使用與負面效應的規(guī)避
許 可 胡沈明
(江西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通過對新聞標題抽象化,媒體能夠吸引受眾。但另一方面,身份抽象化、地域抽象化和種屬抽象化,容易導致受眾的理解偏差,產生輿情危機。因此,在新聞標題抽象時,應注意避免引起關鍵事實誤解,避免造成群體偏見以及地域仇視。
關鍵詞:新聞標題;語言抽象化
胡沈明(1977—),男,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新聞語言作為新聞事實傳播的載體,要貼近生活,貼近社會。隨著時代發(fā)展,新聞語言也會產生變化。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加速了新聞語言的快速轉變,新聞媒體為了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語言抽象化是不可避免的轉變過程。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影響受眾的感知和情緒。
(一)新聞語言
新聞語言是通過新聞媒介,向人們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載體之一。它具有客觀、確切、簡練、樸實、通俗等特點。新聞語言源自于社會生活,也更貼近受眾。新聞媒體通過新聞語言將新近發(fā)生的事件傳播給受眾。當新聞傳播有效時,受眾不僅能透過文字了解事件,同時也會受到新聞的影響,從而產生情感上的變化。新聞語言不僅具有傳播性,還具有時代性。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形成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在此趨勢之下,新聞語言也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隨時代發(fā)展而發(fā)展。
(二)新聞語言的抽象化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不僅媒體的發(fā)展日新月異,而且受眾也改變了閱讀習慣。當傳播載體出現(xiàn)多元化時,實質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方式和接收方式。海量信息的堆積和表達意見的多元,讓傳播語境向著分眾化和碎片化的方向發(fā)展??梢哉f,碎片化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聞語言也緊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著改變。在海量信息下,新聞媒體為了吸引受眾,不斷地更新新聞語言,力求做到標新立異,讓受眾產生好奇,從而選擇接收信息。媒體通過將新聞語言抽象化,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以吸引受眾??墒窃谶@個過程中,部分媒體通過放大或者混淆概念等新聞語言抽象手段傳播新聞信息,不僅沒有產生更佳的傳播效果,而且可能影響受眾的感知,導致受眾的理解偏差。
(一)身份抽象
新聞標題可以通過人物身份的抽象化來吸引大眾,引發(fā)受眾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例如,《網絡“大V”薛蠻子被抓》,此新聞一出,輿論嘩然。網友紛紛猜疑,薛蠻子是“因言獲罪”,甚至已經到了質疑國家言論自由等層面,認為薛蠻子不當因此獲罪。這條新聞之所以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將薛蠻子網絡“大V”的身份放大,將此概念突出,引發(fā)受眾的好奇和聯(lián)想。不僅如此,人為制造沖突,影響受眾的情緒,帶來理解上的偏差,不僅會深化社會矛盾,還會給國家制造輿論危機。例如,《單親媽媽千里尋被賣兒子 警方稱民間買賣是好事》。此標題一出,首先,警方屬于公共部門,這種身份的放大和內容的聯(lián)系,讓受眾乍一看標題覺得不可思議。仔細閱讀全文后,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此女曾經將兒子送人收養(yǎng),現(xiàn)在想要回兒子,警方認為,民間存在這種抱養(yǎng)行為,此行為并沒有觸犯法律。而這一事實在標題的身份抽象化后,讓人不禁質疑中國警方的公信力,加深了社會矛盾。
(二)地域抽象
部分新聞標題喜歡將地域抽象放大化,讓受眾形成刻板印象。例如,《香港女嬰疑被內地人拐走》,這則新聞被報道之后引發(fā)了香港各界名流、社會人士的積極響應,熱心網民在網上開設專題群,有數萬網民加入。有人呼吁當時駕車經過的司機檢查車頭攝錄機,看看是否有拍下案發(fā)過程或嫌疑人樣貌。同時,也有內地網民發(fā)起“人肉搜尋”,將“被拐”女嬰的照片廣傳,希望協(xié)助尋回女嬰。經過10天的偵破,警方已確認該案情并不涉及拐帶兒童。這則新聞將香港和內地兩個地域抽象化,進行突出和對比,其實并沒有確定拐賣兒童的人是內地的。但試想,如果標題為“女嬰被拐 警方確認不涉及拐賣”,似乎沒有原標題有看點和吸引力。正是因為將香港和內地放大,受眾會誤認為類似違法犯罪的行為多為內地人所為。這樣的標題容易讓受眾對內地人產生刻板印象,不利于國家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
(三)種屬抽象
種屬抽象就是將新聞標題中的關鍵物種抽象化,通過概念模糊手段,讓受眾產生懷疑,從而吸引受眾。在碎片化時代,大部分受眾只閱讀標題,這種情況很容易帶來歧義,從而導致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南京擬投資2億多元炸掉一座橋重建引發(fā)爭議》的新聞一出,短期內就有108家媒體進行轉載。但仔細看原文,發(fā)現(xiàn)事實是此橋為老橋,已無法負荷承載,橋梁屬于無法正常使用的橋梁。由于地區(qū)發(fā)展的需要,這座將被拆炸??墒窃摌祟}并沒有說明此點,而故意將此概念模糊化,從而引發(fā)爭議。只讀標題的受眾不禁會質疑政府的行為,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
新聞標題抽象化,可以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吸引受眾關注。但是,新聞標題抽象化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在目前的趨勢下,如果不重視標題的改變,將會流失受眾群,這樣的傳播固然是失效的??墒菫榱嗣摲f而出,不惜夸大其詞、弄虛作假、制造誤讀等欺騙性的行為則是不折不扣的新聞失范,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視。
(一)正面影響
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新聞標題抽象化是大趨所勢。新聞標題不僅是新聞內容的縮影,也是新聞的精髓,它可以將新聞內容表現(xiàn)得更有張力和戲劇性,從而吸引受眾。當受眾身處一個海量的信息社會中時,其選擇信息內容的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受眾更希望看到是創(chuàng)新并且可以反映新聞內容的標題??梢哉f,讀題時代已經來臨。新聞標題通過抽象化可以在語言風格上做到“新奇”。從網頁的排版來看,讀者只能通過標題來選擇新聞,這時候媒體就要通過標題吸引受眾
的注意力。當標題抽象化后,其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元化。不僅可以做到在短時間內讓讀者了解新聞事實,觀其題知全文,還能讓受眾根據聯(lián)想和想象產生好奇,選擇繼續(xù)閱讀。
(二)負面影響
新聞媒體在標題信息的抽象化,可能會導致受眾理解失誤,產生理解偏差,影響受眾情緒,甚至產生輿情危機。例如,《河南一大學生在家閑著沒事 掏鳥16只被判10年半》的新聞一出,引發(fā)眾多了網友爭議。主要原因在于新聞標題的抽象化。首先,標題身份抽象化,將人物縮小到大學生,其實在案件中,還有一位農民同伙也被判刑,但新聞標題并未提及。正是因為大學生被判刑,才讓大家唏噓不已,引發(fā)受眾的同情。其次,標題中出現(xiàn)“閑著沒事掏鳥”,媒體是有意引導受眾將其理解為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件。掏普通的鳥窩當然不違法,可是在這件案例中,此鳥窩非彼“鳥窩”,該學生掏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事當然要另當別論。根據國家法律規(guī)定,捕殺和販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數量達10只以上,判刑10年半。此報道中將“燕隼”這個種屬進行抽象,淡化特殊鳥類概念,目的就是讓受眾產生懷疑。這是標題黨通過淡化新聞事實,混淆概念,吸引受眾,進而引發(fā)輿論。試想,如果新聞標題改為“河南一民眾捕殺珍稀物種10只以上,判刑10年半”,這樣的新聞標題還會引發(fā)廣泛關注嗎?
新聞標題語言抽象化,既能吸引民眾閱讀,還會引發(fā)輿論的負面效應。因此,在制作新聞標題時,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避免引起關鍵事實誤解
新聞媒體在擬寫標題時,要避免引起受眾的誤解。也就是要在身份抽象化的同時,避免斷章取義。知名人士或者是官方人士出現(xiàn)在標題中,的確可以吸引受眾的注意,但是依據他們的某一句話斷章取義,誤導受眾,讓受眾產生明顯的誤解,這樣的傳播行為顯然屬于新聞失范。在《單親媽媽千里尋被賣兒子 警方稱民間買賣是好事》中,警方只是表示抱養(yǎng)行為在民間是存在的,并沒有說民間買賣是好事。記者這種斷章取義、誤導受眾、讓受眾產生誤解的行為實屬不妥。
(二)避免造成群體偏見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媒體喜歡給新聞標題貼標簽,這是將身份抽象化的行為。例如,“富二代”、“官二代”、“寶馬女”等標簽,容易煽動受眾的情緒。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新聞標題為了引起受眾的關注與閱讀欲望,故意將很小的概念放大,滿足受眾的需求。例如,《南京寶馬事件再引轟動,寶馬又攤上大事了!》這種新聞標題,一味地貼標簽,放大“寶馬”這個概念。事實上,在新聞原文中,寶馬車并不是新聞的主要內容。這種嘩眾取寵的方式不僅降低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同時也讓受眾產生了群體性偏見,認為開寶馬車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交通事故。這種故意制造社會對立的行為,不僅給當事人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
(三)避免地域仇視
有些新聞標題在擬寫的時候會加上地點,當新聞內容產生非常大的社會影響時,受眾容易產生刻板印象,認為此地的所有人都是一樣,這會產生負面效應。例如,《廣東江門免費花卉 民眾推倒圍欄哄搶》的新聞出現(xiàn)后,大批網友認為廣東江門的市民素質差,沒有公共環(huán)境意識??墒聦嵣?,縱觀新聞全文,其實這是一場有序且反響較佳的公益活動。至于搶花的,只有幾十人,少之又少。所以,如果在新聞標題中需要加上地名的話,需要注意此事件是否屬于惡性事件。如果會對社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盡量避免地域放大化,規(guī)避地域仇視。
作者簡介:許可(1991—),女,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