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強(江蘇省廣電總臺 廣播傳媒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8)
?
淺談大數據在廣播新聞中的應用
孫茂強
(江蘇省廣電總臺 廣播傳媒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8)
摘 要: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數據包圍的時代。生活中,各種數據會無時無刻地鉆入你的腦海,如水電氣表的度數、電話號碼、公交線路、彩票等。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的不斷出現,社會對數據的利用將會更廣泛、更深入。對大數據的研發、解讀逐漸成為一項大產業。廣播新聞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學會寫廣播數據新聞稿,合理地使用專業數據,是廣播記者的一項基本工作。本文試對大數據在廣播新聞稿中的應用略作分析。
關鍵詞:大數據;廣播;新聞稿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對于新聞稿件而言,超過九成的稿子中都會有數據的出現。如寫電梯救援花了多少分鐘,寫價格變化,寫地鐵人流量,寫醫院掛號費……在一些反映政府部門工作的稿件中,更是大量引用多組數據說明。可以說,數據已經成為新聞稿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因為當今社會,碎片化資訊吸收方式比起大篇幅、深度報道的傳播方式更能讓受眾接受。數據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的特性,而廣播新聞也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在上班途中、休息時間,伴隨著收聽的特性,方便了受眾隨時收聽、參與。比起報刊、電視,廣播節目讓人感到親切、接近和真實的魅力就在于聲音。但是聲音轉瞬即逝,聽眾往往容易記住事情,但是不容易記住數據。如何把數據處理好是一門學問。當今社會對于大數據庫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對于廣播記者而言,大數據的寫作更是一座必須要占領的陣地。
可以說,對數據的使用,是廣播新聞的短板。傳統意義上,對紙質媒體而言,數據的使用,尤其是對大數據的研發、解讀,那種優勢是天生的。一組數據,看不懂,沒關系,多翻看幾遍就是了,仔細琢磨其中所蘊藏的奧秘、規律。反復看幾遍,就能了解掌握。而紙媒也是不惜花費大版面,詳細列表,仔細解讀,力圖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次是電視媒體。與紙媒相比,電視媒體對于大數據盡管也存在先天的劣勢,但是它可以通過畫面來彌補。如統計部門每月發布的CPI指數,現在已成為社會的聚焦點之一,而北方一些城市發布的沙塵暴指數更是熱點之一。盡管電視不能拿出像紙媒那樣的大版面進行詳細解讀,但是它用鮮艷的畫面來彌補,讓受眾在看數據的同時,思維不知不覺地轉到了相關的畫面中。如談到CPI數據,就會配上菜場中青菜、大白菜、豬肉的畫面;談到財政收入數據,就會出現銀行、金幣的畫面。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看圖說話”方式,受眾通常也能接受。新媒體的出現,對大數據的使用,整合了紙媒和電視媒體的特點,兼具紙媒的解讀功能與電視的畫面(更多的是3D動面)說明,優勢最明顯。
而廣播新聞對于數據的傳播存在天生的“短板”。有人測試過,一篇新聞稿件,紙媒、電視媒體中,即使出現10個數據,受眾也不會覺得累。但是在廣播新聞中,如果出現了四組數據,那么聽眾就會出現輕微的聽覺疲勞。的確,廣播中數據的聲音如蜻蜓點水、稍縱即逝,不可復制、不可反復閱讀、不可回看,先天的“短板”非常明顯。所以,與其他媒體相比,對于大數據的傳播,廣播的優勢是最弱的。
不過,優勢弱,不代表沒辦法。當今社會,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對大數據的研發已經發展為一個產業。社會對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例如,有時一些消費者會反映說,“自己的收入又被增長、被提高了”,其中透露的信息表明,大數據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關注。作為媒體的廣播,不可被自己的“短板”所束縛,應在各媒體越來越激烈的“數據爭奪戰”中,搶先發聲。筆者以為,寫好數據新聞廣播稿,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熟悉常用數據專用名詞
數據是枯燥的,也是嚴肅的,有時一個小數點的錯誤,一個解讀的偏差,都會產生劇烈的負面效果。作為廣播記者,一定要熟悉一些常用的數據專用名詞。如同比是指跟去年同期相比,環比是指跟上月相比,CPI、PPI、GDP、房地產指數、收入中位數、漲跌幅度又是怎么回事,等等。掌握了這些,才不至于在面對統計局發布的新聞通稿中的大量數據時無所適從。
(二)仔細的、多角度的分析數據
熟悉了數據名詞,就可以進行數據分析了。這項工作是最能考驗記者的基本功的(這其實跟記者的新聞敏感性也有關系),也是記者寫稿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同樣的一組數據,每個人的分析能力不一樣,就會得到不一樣的標題、版面;每個人分析角度的不同,又會導致數據稿件數量的多寡;而每個人對數據分析的層次不同,又會導致稿件質量上的差別。
(三)多用對比
數據離開對比,就失去了意義。例如,在江蘇省統計局發布的新聞通稿中,有這樣一組數據,“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5年,江蘇實現生產總值7011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媒體如何解讀?如果你知道了,“2014年我們的基數很大,就是65088億元,在這樣的高基數的基礎上,增長了8.5%。增長額大概是5000多億元,相當于江蘇1995年的經濟總量。”如果你知道了“2015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江蘇的影響,要遠大于其他省份。因為該省的外向型經濟占比比較高,江蘇是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增長速度。”有了這些對比,你自然就會明白,取得這樣的增速確實來之不易啊!這就是典型的數據對比分析。不過,從實踐來看,對于廣播新聞,稿件中最好不要超過4組對比數據,否則“聽覺上會打架”,即后面收聽到的數據會不斷地掩蓋前面聽到的數據,從而削弱了數據對比的威力。
(四)多用比喻
當今社會,碎片化資訊吸收方式比起大篇幅、深度報道的傳播方式更能讓受眾接受。而廣播新聞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在上下班途中、早中晚間,打開廣播隨性收聽。面對這種無意識的收聽,數字新聞如何才能給人留下印象?有個竅門,就是用比喻。例如,說到農民增收,通常都是說增長了百分之幾。但這樣的數據很模糊,沒有溫度。轉化成廣播語言,不如說成是“算下來,村里每戶農民家里又能多添置了幾袋大米、多少袋復合肥”形象。再比如,政府規劃部門表示,今年主城區將再添多少萬米的綠地。那么轉化成廣播語言,
不如說成是“今年我們的身邊又將增添多少個籃球場大小的綠色”,這樣的比喻更具有畫面感,使人一聽了然。
大數據時代,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價值是項難題。由于數字鴻溝、信息孤島、數據重復報送等問題,地方政府反而感嘆有價值的信息數據太少,患上了“數據饑渴綜合征”。筆者以為,人本身就是最大的數據來源,政府在搶占大數據管理制高點上,多以民生需求為切入點。而百姓反映的數據往往個人化、碎片化,也不容易找到重要信息點。但是,如果了解了大數據,用好了大數據,過去一些看似“無用”、“垃圾”的數據都可以成為有價資源。而這正是廣播記者的努力方向。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