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翔
(黃河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升級互動提升民生新聞品質
李鵬翔
(黃河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1)
20世紀90年代末,區別于時政新聞的都市社會新聞、市井新聞開始出現在電視屏幕中,到2000年后,以《南京零距離》為代表的大時段城市新聞欄目的成功,使民生新聞成為一種現象級新聞在各地電視臺興起,引發了收視熱潮。十幾年后的今天,民生新聞類欄目仍然是各地電視臺最重要的一塊內容,同時也是最能保證收視率的欄目。電視節目的互動就是伴隨著民生新聞的興起開始出現在屏幕上的。
互動;民生;新聞;品質
互動,從構成這個詞的兩個字來說,按照辭典上的解釋:“互”是交替;相互。“動”是使起作用或變化,使感情起變化。歸納起來,“互動”就是指一個使彼此相互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而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它指的就是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流。民生新聞是以“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為主的新聞,同過去的時政新聞最大的不同就是報道視角的轉換:由宣傳政府的中心工作、政策的頒布轉換到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與生存空間。而出現在節目中的互動也體現了媒體的平民意識,顛覆了傳統媒體“我說你看”、以媒體為中心的傳播理念,開始追求受眾參與性、平等性的交流。
盡管隨著電視直播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電視節目中的互動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常態化,但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民生新聞在表面的繁榮之下,也開始暴露自身的問題。其中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報道面狹窄、重復內容多、可給受眾提供的有用內容少;甚至有人開玩笑說民生新聞就是“三雞”:“雞零狗碎”“雞飛狗跳”“一地雞毛”。此外,充斥在民生新聞節目中的車禍、吵架、爭執以及一些低級趣味的內容,使得民生新聞欄目變得千篇一律,不僅讓受眾失去了興趣,還導致民生新聞這兩年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收視下滑的現象。如何提升民生新聞的品質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很多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的關注,而筆者在近年的實踐過程中發現,與受眾互動的升級,不僅會大大豐富民生新聞節目的內容,對其品質的提升也將起到重要作用。筆者將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目前,民生新聞主要有三種互動類型:
(一)設置話題討論
這是目前民生新聞類節目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往往在節目的一開始,主持人會針對某一新聞事件,拋出一個與之相關的話題,觀眾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發微信、發微博等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話題的討論。這種互動方式的參與過程相對簡單,但與觀眾的貼近性不夠,讓人總感覺隔著一層障礙。
(二)場外熱線連接
在一個新聞事件報道的過程中,現場進行熱線連接,其對象可以是事件的當事人、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問題領域專家或者是正在收看節目的觀眾。通過現場連線讓他們闡述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處理方法以及意見,這種互動形式的隨機性較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新聞的真實情況,現場感較突出。但在內容的把控上存在較大風險,且參與者有限。
(三)觀眾投訴,問題反饋
這種互動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幫觀眾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化解矛盾;二是對群眾關心的問題答疑解惑,提供信息和解讀政策,將問題的處理辦法傳播給更廣大的受眾,起到橋梁作用。但此種互動更多的只是對個體問題的解答,一般涉及范圍較窄,大眾關注度較低。
以上三種方式都是民生新聞欄目目前常用的互動方式,但隨著電視節目的發展,這三種方式在很多欄目里已經淪為雞肋,不能滿足民生新聞的品質需求,變得可有可無。美國“傳播學之父”施拉姆認為:“最典型和最頻繁的傳播格局是一種擴大了的雙向關系。”也就是說,作為新聞,最佳的傳播狀態是實現新聞傳播的互動性。這就意味著互動在新聞中并非可有可無的,它恰恰是新聞價值的最大體現。在網絡新聞迅速擴張的背景下,觀眾“互動參與”的需求更加旺盛,作為互動新聞最初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民生新聞應更積極地尋找傳播和受眾的互動途徑,通過升級互動,來提升民生新聞的質量。
筆者所在的黃河電視臺是一個有獨立稱號的省級地面新聞綜合頻道,其中,兩檔主打欄目《黃河新聞》《黃河1890》都以民生新聞為主。在過去的幾年里,節目也出現了互動方式程式化的問題,導致整個欄目對受眾的吸引力下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欄目組開始嘗試對節目進行改革,把原有的互動方式進行了升級與拓展;因而欄目重新有了活力,大大提高了觀眾參與度,好評率和收視率都有了明顯提高。
(一)將被動互動轉化為主動互動
2014年9月初,筆者所在的黃河電視臺《黃河1890》欄目接到了一個山西壽陽縣殘疾老人的求助。老人是一個蜂農,已經養了40年的蜜蜂,以前每年釀下的蜂蜜都有食品廠上門收購,但現在由于受經濟環境影響,食品廠停止了收購,老人辛辛苦苦釀下的3000斤蜂蜜不知該如何處理,于是他主動向欄目組求助。
像這樣產品滯銷的求助,民生欄目每天會接到很多。這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新聞選題,但當時記者考慮到老人的特殊情況(殘疾人,獨臂,無子,只有一個患有精神障礙的老伴),于是決定幫他進行義賣。很快,《獨臂老人求助 3000斤蜂蜜滯銷》的這條新聞采制完成,并在播出當晚與觀眾進行了互動,公布義賣的地點和價格。讓欄目組沒想到的是,在義賣當天,當工作人員到達現場的時候,現場已經聚集了兩三千人,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由于現場聚集的人員太多,老人的蜂蜜根本滿足不了需求,于是出于安全考慮,不得不取消了這次義賣,而后換成電話預定的方式進行,很快幫老人賣完了3000斤蜂蜜。
按照通常的新聞處理,這件事到此就結束了,但欄目組卻在與觀眾的互動中發現,雖然這次的現場義賣可以說是極不成功的,但通過這個不成功的事例卻讓其發現了觀眾中蘊藏著極大的互動空間。老人的蜂蜜賣完了,但觀眾卻熱情未減,不斷有觀眾打電話來詢問還有沒有蜂蜜賣。起初欄目組感到很奇怪,蜂蜜并不是什么緊缺物品,為什么會這么吸引人呢?后來通過和觀眾溝通才了解到一個事實,近年來媒體上一些關于假蜂蜜的報道讓大家對市場上的蜂蜜質量產生了不信任感,而蜂蜜又是很多人家中常備的消耗品,需求量很大。于是,一個突破傳統新聞處理方式的承接性報道開始運作,其中最大的特色和改變就是將過去的新聞事件發生后被動去“互動”,改為現在主動將“互動”策劃成新聞事件。
于是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欄目組連續一周面向觀眾征集養蜂釀蜜人,而觀眾的反饋參與也非常踴躍,大家積極地提供蜂農信息,不僅讓節目維持了高熱度,而且“被動互動”變“主動互動”的轉變也為后續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將觀眾變為主角
大量的蜂農信息來了,那么如何讓觀眾信服這些蜂農所產蜂蜜的質量呢?于是節目第二階段的互動就此展開。首先,欄目組在節目中推出了“蜂蜜品鑒團”成員招募選拔活動,報名參與選拔的觀眾,要在節目中介紹自己作為品鑒團成員的優勢,并最終由觀眾投票選出最信得過的20位成員組成“蜂蜜品鑒團”,為大家選擇優質的蜂蜜。選拔過程持續了一個月,在此期間,原來只是坐在家中電視機前的觀眾成了節目的主角,并出現了一人參選,親戚朋友都來關注的現象,提高了節目收視率,增強了節目熱度。
(三)由線上互動變為線上線下雙向互動
在最終由觀眾投票選出“蜂蜜品鑒團”成員后,欄目組再次進行了互動策劃。在一位農科院蜜蜂研究專家的帶領下,20位票選觀眾前往蜂蜜養殖地進行實地考察,完成為觀眾選擇質優價廉的蜂蜜的任務。這一活動前后持續了10多天,而互動產生的效益讓觀眾在這10多天時間里始終關注這一件事,在關注活動進展的同時還了解到了大量有關蜂蜜的知識。最終,通過“品鑒團”成員的推薦和觀眾投票,選出了5個蜜蜂養殖基地的蜂蜜,進行現場售賣,8萬多噸蜂蜜銷售一空。而在此事件中黃河電視臺的號召力和公信力也得到極大的提升。
在這場持續2個多月的蜂蜜營銷時間里,由于互動的不斷升級,觀眾的注意力始終被吸引,其由原來電視機前的旁觀者,變為事件的參與者,從信息的接受者,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受眾變為“授眾”。在這個過程中,其所產生的交流感和滿足感是在以前常規的電視互動中無法實現的。
[1] 周玉明.電視民生新聞及其長遠發展探析[J].攀登,2009(4):114-118.
G222
A
1674-8883(2016)23-02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