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同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淺談航拍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
陳小同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近年來,航拍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運用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因為無人機航拍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降低了航拍的門檻;另一方面是因為航拍技術能為新聞攝影提供全新的視角,增加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本文將分析航拍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以及航拍新聞攝影的優勢和不足,最后展望航拍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未來。
航拍;新聞攝影;無人機
航拍技術在近幾年里發展迅速,特別是無人機航拍技術。2013年,湖南衛視熱播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運用的大量航拍鏡頭,讓眾多觀眾第一次關注到航拍技術,甚至可以通過電視節目畫面看到無人機在空中飛行的場景。現如今,從中央電視臺的大型新聞直播畫面到報刊、新聞網站上的航拍新聞圖片,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結合航拍技術進行新聞報道。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資本在無人機市場的激烈角逐,無人機的價格越來越低,只需兩三千元即可購得;航拍的門檻因此大大降低。從普通的攝影愛好者到專業的攝影記者,航拍成為攝影圈內的一種流行“玩法”。本文將重點關注航拍技術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
航拍又稱空中攝影或航空攝影,是指從空中拍攝地球地貌,獲得俯視圖,此圖即空照圖。航拍的攝像機可以由攝影師控制,也可以自動拍攝或遠程控制;航拍所用的平臺包括航空模型、飛機、直升機、熱氣球、小型飛船、火箭、風箏、降落傘等。為了讓航拍照片的效果穩定,航拍者有的時候會使用如Space cam等高級攝影設備,它利用三軸陀螺儀穩定功能,提供穩定的高質量畫面,甚至在長焦距鏡頭下畫面也非常穩定。航拍圖能夠清晰地表現地理形態,因此除了作為攝影藝術的一環之外,航拍也被運用于軍事、交通建設、水利工程、生態研究、城市規劃等方面。[1]航拍又分為動態攝影和靜態攝影,本文所論述的新聞攝影中的航拍屬于靜態攝影。
根據搭載的飛行平臺不同,可以將航拍技術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同時搭載攝影師和攝影機器的飛行平臺,這類飛行平臺通常體積較大,如直升機和熱氣球等,需要將攝影師本人送到空中,攝影師在飛行平臺上親自操作攝影機器進行取景拍攝。第二種類型是只搭載攝影機器的飛行平臺,這是一種攝影機器與攝影師本人分離的航拍技術。攝影師在地面一方面通過遙控控制飛行器的起降、方位、速度,另一方面借助圖像數據傳輸等技術用手中的操縱平臺控制飛行器上搭載的攝影機器進行拍攝。它成功地將攝影師的眼睛帶入空中,并能根據攝影師的意圖抓拍畫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迅速發展的無人機航拍技術。綜合比較,第一種類型航拍技術的飛行平臺對起降場地有很大的要求限制,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還會受到嚴格的空中管制,拍攝視角也會受到一定的局限。而第二種類型的航拍技術對飛行場地沒有嚴格限制,幾乎可以適應任何場地,起降靈活,可以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拍攝,且成本較低,動用的人力、物力也相對少得多。
新聞攝影是以攝影技術為手段,對正在發生的、具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事實,通過現場選擇抓拍的手段,攝取特定的瞬間形象,并結合必要的文字因素來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2]因此,攝影技術的進步是新聞攝影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航拍技術的出現,使攝影記者能從空中俯視拍攝,從而擺脫了平視和仰視的常規角度,給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在北京時間2016年2月18日揭曉的第59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簡稱“荷賽”)上,新京報首席攝影記者陳杰的航拍作品《天津爆炸》獲得一般新聞類單幅三等獎。該作品是記者從空中用無人機航拍記錄到的“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之后的現場實景畫面:爆炸現場煙霧逐步散去,爆炸“原點”出現一個巨大的坑,坑內有大量液體,地面上一片狼藉,集裝箱、汽車和其他殘骸就像一個個小螞蟻。[3]該作品被媒體譽為是“上帝視角表達的死寂”。這也是航拍新聞攝影作品受到國際專業新聞攝影比賽中最具權威性賽事認可的一個例證。
(一)獨特的視角
圖像比文字更具形象性,這也是新聞攝影的魅力所在。但在當今的讀圖時代,大量的圖片涌現在受眾面前,造成了受眾的視覺審美疲勞。航拍攝影提供了一種在上空的更加全面和震撼的視角,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覺沖擊力,極大地增強了圖片的感染力。因此,獨特的視角是航拍新聞攝影最大的一個優勢。
(二)環境適應和及時性
新聞攝影的目的就是用影像記錄的方式,最快地告訴受眾新聞事實和真相。但是由于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記者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進入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現場。比如在地震災區,由于道路受到地震影響而損壞,地面交通中斷,攝影記者和拍攝設備無法通過陸路交通深入地震災區,這給新聞報道帶來了困難。而航拍很好地突破了這一限制,直升機或無人機可以在第一時間升空,進入地震災區,在空中進行拍攝報道,及時為受眾帶來地震災區的畫面。因此,航拍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在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攝影記者等可以通過航拍完成拍攝任務。
(三)數據信息采集能力
航拍技術除了可以進行影像的攝取外,還可以進行數據的采集。數據新聞是時下的一種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是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數據的收集是數據新聞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航拍技術在拍攝高清圖片和高清視頻的同時,可以完成拍攝瞬間的各項數據指標的采集工作,為地面采寫報道的新聞記者提供論證賽事新聞及資訊的詳盡數據信息。[4]比如在馬拉松比賽中,航拍可以獲取空中視角進行數據采集,確定運動員的位置、移動速度等各項數據,在獲取影像資料的同時為新聞報道提供數據來源,這是地面攝影無法做到的。
(一)事故風險
我們時常能看到直升機墜機或無人機“炸機”的新聞,因此,無論是直升機航拍還是無人機航拍都存在著一定的事故風險。這些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人為原因,主要是因為直升機駕駛員或無人機操作者操作不當導致機器墜毀;二是機器本身的原因,由于自身的產品缺陷或零部件損毀而導致的墜毀;三是自然原因,由于受到大風、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的影響導致的墜毀。此外,無人機還可能因受到電磁波的干擾而導致失聯,發生事故。一旦發生事故,輕則拍攝任務失敗,重則導致人員傷亡,而航拍中的事故風險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之一。
(二)管制和監管問題
目前我國還沒有全面開放低空領域,民用航空器的低空飛行受到相關部門的限制。像直升機這樣大型的航拍活動需要得到審批才能執行,而審批過程耗時長且手續繁瑣,往往在重大的突發新聞事件中不能及時發揮作用。在無人機監管方面,中國民用航空局飛行標準司于2015年12月29日下發了《輕小無人機運行規定(試行)》的文件,對無人機駕駛員的操作資質、無人機的飛行空域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運行管理要求。這雖是我國第一部也是最新的針對輕小型無人機運行和監管的規章,但并未形成法律文件,尚待完善。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無人機航拍將成為新聞攝影中更加常用的航拍方式。無人機廠商需加強技術建設,以促使無人機航拍技術更加成熟,在面對暴雨、大風等極端天氣也能很好地運轉,把無人機航拍受自然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新聞攝影記者的無人機操作培訓,讓攝影記者持證上崗,降低無人機受人為因素墜毀的機率。國家也要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讓無人機的新聞航拍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使航拍技術能夠更好地為新聞業作貢獻,進而更好地服務廣大受眾。就目前來看,航拍在新聞攝影中被大量運用,通過航拍圖片結合文字,直觀、立體地再現新聞事件的場景,以強烈的現場感來向受眾傳達信息的新聞報道方式,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受眾認可與推崇,優秀的航拍攝影作品也會更多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總的來說,航拍新聞攝影,尤其是 無人機航拍技術,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1] 航拍[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2dcn-G_y1KmqjMwvl4wHsPHeY5U90o1j9jeSZT_CSqVYi8pa DTw0bijB_Pdt_dBmGIZlFVmXQhJvapGICSVvArsaK0tu31GKig E2Vzbur-y,2016-12-05.
[2] 徐忠民.新聞攝影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23.
[3] 對話陳杰:對新聞的探索無止境[DB/OL].騰訊網,http:// news.qq.com/a/20160218/042040.htm?jgifh,2016-02-18.
[4] 李少文,邱貽馨.無人機航拍,打開媒體生產新空間——來自看看湖北網的思考[J].中國記者,2014(10):4-6.
J419.1
A
1674-8883(2016)23-02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