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淺談課堂討論低效現象之成因
◎李 倩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許多問題都需要要進行討論,相互討論,是一種提高,各抒己見,思想觀點的相互碰撞,才會產生思維的火花。但目前,中學語文課堂討論學習過程中存在學習效果低下的現象,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小組活動表面熱鬧,實質收效甚微。
當老師宣布大家圍繞某個問題展開合作討論時,大部分學生熱情很高,立即進入討論狀態。但仔細觀察,一些小組在討論,而一些小組成員在做與學習、討論無關的事情。究其原因,這些小組成員自控能力差,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聽從組長安排,我行我素,該思考的時候不思考,該動筆的時候不動筆,浪費了課堂寶貴的學習時間。一些小組雖在討論,但喧嘩之后,毫無結果。教師需要觀察,及時引導的是,在表面的熱鬧背后,學生是否在認真地進行討論。
其次,小組交流活動不夠充分。
面對同一命題,小組成員進入積極的探究狀態,本是課堂合作學習的常態表現。但實際的課堂卻大相徑庭,小組成員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不愿把自己的思考結果表達出來與人交流。當其他小組的回答出現明顯錯誤或不夠全面時,沒有幾個小組愿意糾正補充,而是習慣性地等待老師點評。喜歡扮演傾聽者而不是發言者,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或知而不答,不愿與人交流,分享思考結果;或思考無果,保持沉默,課堂出現死氣沉沉的情景。這類現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時有發生。問題的起因與下列因素有關:一是小組成員搭配有問題,個性差異較大;二是小組成員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對新的問題,遇到問題,得過且過;三是小組評價機制不夠健全,組員表現積極與否,顯得無關緊要,小組處于渙散狀態。
第三,討論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
組織課堂討論合作,對時間的分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許多老師反映,一旦組織討論,時間就被不知不覺地被消耗了,導致其他教學環節落不到實處。出現這種現象,據筆者觀察,是一節課討論的問題太多,而那些問題又無主次之分,浪費時間是必然要發生的。一節課時間有限,討論什么問題,怎樣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討論的問題,首先要有討論價值,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其次,要注意問題的呈現形式。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化繁為簡,可以突出焦點問題而忽略次要問題,也可以分組承擔主要問題的某個方面等等。筆者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曾組織了這樣一次討論,效果很好。魯迅小說《祝福》里有一個“我”,對這一人物形象要做分析。學生疑惑的是“我”面對祥林嫂關于“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問題,為什么要用“說不清”這句話來搪塞呢?這個問題很有討論價值。從課堂討論來看,“我”無論是從肯定的方面或否定的方面回答,對祥林嫂來說,都是一種精神折磨。能見到阿毛是一種安慰,但同時面臨被那兩個男人一人占一半分割的慘劇;見不到阿毛,當然也要受精神痛苦和折磨。換個角度講,“我”用“說不清”回答祥林嫂,其實對祥林嫂是一種保護,而不像魯鎮上的其他人對祥林嫂實施精神打擊。經過討論,學生對作品中的視角“我”有了新的認識,也明白了作者塑造這一人物的良苦用心。總之,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是語文課堂慣用的方式和手段,學生理應對此有所了解和適應。高中語文課堂面臨的是如何強化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如果繼續拘泥于原來的組織形式,合作討論缺乏啟發性、主動性,學生難免產生厭倦情緒。組織小組討論,設置或篩選有價值的質疑性問題,對教師和小組來說都是一個挑戰。討論的問題要有思考論辨價值,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膚淺的問題,引不起學生的關注,討論也只能停留在淺層次。
第四,準備不夠充分,課堂討論成了“無米之炊”。
好的討論,往往以充分的準備為前提。預習扎實,深度思考的問題,探究類討論題,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假若僅憑課堂有限的時間去研究,最終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內涵,如同巧婦面對“無米之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一堂課要解決什么問題,都應該全盤考慮,提早準備,臨時抱佛腳,耽誤的不僅是一節課。查閱資料,分析資料,形成初步意見,都要在課外或預習環節進行。課堂上應讓小組成員針對問題各抒己見,小組成員之間思想不斷進行交流、碰撞,提高活動所產生的效果,而不是像熱鍋上的螞蟻,亂得團團轉。
第五,小組組合方式呆板、單一,缺乏活力。
經調查發現,有的學校,一個學期內或較長時間內,小組成員基本是固定組合,缺乏變化。某些成員長期擔任某個角色,其他成員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人員組合缺乏動態管理機制,競爭機制弱化,小組缺乏活力和朝氣。筆者認為,小組的組建,應該把穩定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就像用積木搭建不同的造型一樣。角色在變,分工在變,成員在同一小組中會受到不同的鍛煉,調換組員,重新組合,有利于取長補短,張揚個性。
最后,教師角色不當,教學管理程式化。
在組織學生討論時,一些老師越俎代庖,將屬于學生解決的問題大包大攬,唯恐學生解決不夠完美,無形中扼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中,部分教師扮演了了不應扮演的角色,教師不再是一個引導者,實際上成了控制者。教師沒有從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角度出發,只是急于完成教學任務,追求所謂的高效率,急于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呈現給學生,告訴學生所謂的完美結論。但過程比結果重要,課堂討論合作,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灌輸某種現成的結論。比如讓學生概括一首古典詩歌究竟表達什么情感,要從作品寫的景,敘的事去分析,而不是提供幾種情感類型讓學生去選擇。
總體而言,課堂小組低效現象存在各種形態,需要正視,需要改進。我們認為課堂低效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小組學習,是語文課堂的一種主要的學習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文本對話,與人對話,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但這種組織形式的高效運轉,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見影就能達到預期目的的,需要關注它的動態發展,并及時發現糾正不足。人員搭配,討論內容,匯報評價等環節的安排,都要精心策劃,科學、藝術地去規劃,安排,決不允許走過場。目前,一些學校對課堂的引導不到位,要求不嚴,課堂小組組織形式如何,效果如何,學校管理層面知曉不多,至于效果好壞,更沒有評價標準或制度去衡量。這些隱形問題的存在,并長期得不到解決,比如,對小組的評價,許多語文課堂就沒有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方案,全憑教師隨口點評,小組之間缺乏競爭,好壞一個樣,激勵措施和手段幾乎空白。有時,課堂問題解決成了獨臺戲,僅是個別小組在活動,其他小組成了旁觀者。
其次是教師認識不充分,管理滯后。教師責任心強,工作負責,教學水平高,組織課堂小組學習的效果相對好一些,學生在合作中確實得到了鍛煉,提高。相反,思想陳舊,管理松懈的教師,課堂小組學習效果就明顯差一些。
第三是學生缺乏合作意識和習慣。高中學生的獨立意識明顯增強,在合作方面沒有初中學生的積極性高。但在學習難度方面,高中學生往往面臨著一個人解決不了的高難度或復雜問題的困境,這些問題客觀上需要求師生合作解決。對語文學科而言,教師要講清楚合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生小組互動學習的積極性,這是組織課堂合作,討論學習的前提工作。小組互動學習首先要求學生要有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要理解集體協作的重要作用。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個人的見解,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有限,但合作學習,集體討論會產生奇特效果。善于傾聽,交流,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就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是準備欠充分,探究膚淺。
語文課堂,常常需要解決一些探究性問題,這類問題綜合性強,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忽略這類問題,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采取回避的態度顯然不可取。如果教師提前準備,科學指導,許多問題不僅能解決,還會產生奇跡。高中的長篇小說節選,人物傳記等篇目,教學中面臨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提早布置任務,分解任務,分頭行動,然后合作完成。如果僅靠課堂有限時間,提出某個問題,要求討論解決,倉促的情況下,根本不會有一個理想的結果。評價長篇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把這個人放在整篇小說中去認識,總比盲人摸象式的品評效果好。因此,課堂上的許多問題,在合作中得不到很好解決,低效運作,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教師和學生的準備工作都不充分。要充分準備,就要未雨綢繆,總攬全局,早計劃,早安排,為課堂合作討論提供充足的資源,這樣就可避免無米之炊的尷尬。解決課堂合作,討論低效問題的幾點建議:從學校層面講,應該加強課堂管控,建立,完善評價機制。從班級層面講,分組要合理,小組構建,運行要把動態與靜態結合起來,小組評價要有激勵機制。從教師層面講,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情,合理分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溝通習慣,為合作學習營造良好氛圍。從學生層面講,要充分認識合作學習的重要作用意義,積極思考,樂于合作,善于表達交流。
(李倩 甘肅省合水縣第一中學 74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