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章 張 瑜 陳麗華 王 艷 楊 帆 張 偉
(山東醫藥技師學院 山東泰安 271000)
?
我國職業教育H模式、C理論與第三次轉型的研究*
楊文章 張 瑜 陳麗華 王 艷 楊 帆 張 偉
(山東醫藥技師學院 山東泰安 271000)
摘 要: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處在第三次轉型的十分關鍵的時期,我們如何掌握和駕馭這個關鍵時期,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長期和復雜的問題。為了更好的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的第三次轉型,這就需要對H模式、C理論與第三次轉型進行研究,本文研究表明:“H模式”是對職業教育第三次轉型的定位;“C理論”是職業教育院校第三次轉型的新坐標。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H模式 C理論 第三次轉型
H模式,是指以總結我國近10年來職業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為背景,尋求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及其發展規律的思考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H模式也回答了轉型的前10年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C理論,是指研究21世紀我國職業教育戰略方向和走勢的新思路。C理論認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正處于一個轉型期,正面臨一個新的拐點,職業教育院校正在從“提高質量重點”向“特色發展重點”轉型,從單一解決“教學方式和方法”向“特色院校全面建設”轉型。
1.H模式的教育理念
H模式的教育理念,是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國家高教司團隊與課題組進行多次深入討論和研究,對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發展模式進行了認真總結,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由“三原則”、“新類型”、“五要素”構成其教育理念:
“三原則”:就是建設中國特色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三個原則:一是管理平臺建設原則。就是高職院校的辦學要素向管理平臺方向發展,這個平臺可以把企業的設備、師資、需求拿過來,把學校看成虛擬企業的一部分,讓學生們在這個平臺上學本事、練本領,這個平臺是可以走出去的,即在企業內為企業培養人;二是兩個“成系統”原則。就是在人才培養上要重視兩個“成系統”,這兩個“成系統”,一個是實驗、實訓、實習要“成系統”,另一個是基礎課也要“成系統”。并使兩個系統相互交融;三是“雙師型”結構原則。就是要高度重視“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建設,提出“雙師結構”概念。
“新類型”:縱觀近10年來改革實驗的成果,由此不難看出,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發展模式探索是從概念的邏輯起點開始的,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類型。從此,新類型理念打開了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視野。
“五要素”: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新型工業化的生力軍,高職教育落腳點在于進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等五大領域,形成高職教育新的“五要素”生產力。
2.H模式的教育工程
H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院校改革實驗取得的最大成果和財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這項高職改革實驗是由國家統一部署,由教育部親自領導,并帶領高教司團隊,組織全國100家示范性高職院校、1000所高職院校參加。歷經10年時間,動用上億元經費而共同完成的。此項實驗工程之大、跨度之長、投資之巨、參加部門之多,可謂是一項大教育工程,它的重要程度可與我國“大科學”、“大企業”工程相媲美。
其次,這項大教育工程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擁有一套以“創新的思維、改革的作風和求實的態度”為主體的改革的方法論。堅持“規劃教育”的思想原則,堅持高職改革在政策和理論指導下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改革實驗;堅持實踐、實驗與示范和推廣相結合,做到點和面的統一發展。
再次,在改革組織上做到國家高教司團隊、地方管理部門和院校參加三級整體推進。由此可見,H模式是對中國職業教育10年來的探索和總結,它對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必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C理論”認為:職業教育院校發展的新坐標是“特色戰略”。特色戰略的三大要素是:外部環境、結構優化和品質要素。
1.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是決定職業教育院校發展方向和類型的一大要素。職業教育院校自身的特點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所處的區域和行業的影響,將決定職業教育院校定位的特色是什么,特色院校的優勢是什么?因此,外部環境要素決定未來的職業教育院校的出路和發展方向。
2.結構優化
結構優化,是創建職業教育特色院校的第二大要素,結構優化可以強強聯合,根據各主體功能區的定位,推動區域內職業院校科學定位,使每一所職業院校集中力量辦好當地經濟社會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集群),完善和優化職業教育院校結構。結構優化可以實現1+1>2。因此,從實際和特色出發,有針對性的選擇、運用系統觀點,研究職業教育院校的主導因素和相關因素,促進要素結構合理化。
3.品質要素
創建職業教育特色院校應當具備五個品質要素:即新銳領導品質要素、用活政策品質要素、文化建設品質要素、科學管理品質要素、發展戰略品質要素。
一是創建特色院校需要新銳領導。職業教育院校怎樣辦出特色,關鍵在領導。對領導素質的要求雖然組織部門已有明確規定,但在當前職業教育院校轉型的過程中,作為一個領導最需要的是“新銳品質”,敢于和善于銳意進取,敢于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戰舊事物、舊觀念和舊理論;具有打破陳規的勇氣和能力,弘揚敢字當頭、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培養有智、有勇、有謀的新銳領導是特別重要的,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院校在創新轉型中,正需要大批的新銳領導和教育戰略家。
二是創建特色院校需要政策指導。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政策對每一個職業教育院校發展的機遇都是一樣的,但運作下來卻就大不一樣了,為什么呢?關鍵在于如何用活政策、理解政策、執行政策。用活政策就是把職業教育院校自身特點與國家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找到運用政策的切入點;理解政策
是指由于角度不同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理解政策要有宏觀的視野,微觀的眼力,這樣才能理解政策到位;執行政策要快,只有快才能最大化的占有政策資源,使政策更有效,晚了政策就會失效,慢了就會坐失良機。
三是創建特色院校需要獨特的文化。文化對于特色院校有兩個支撐:首先,文化是特色院校的靈魂,文化是引領特色院校建設的根本。特色院校本身就是品牌,只有特色院校才能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其次,獨特的文化是形成軟實力的核心,有了先進的文化才能把領導因素、人文因素、環境因素等有機的整合為軟實力,有了軟實力才能有強大的競爭力。
四是創建特色院校需要科學管理。管理是使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一種手段,管理要確立正確的目標、組織、協調、控制系統,使發展教育的要素通過管理形式產生更大的效益。當前擺在職業教育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切實提高素質和質量,把質量管理做為科學管理的重要內容,由此來帶動職業教育全面的科學管理。
五是創造特色院校需要發展戰略。發展戰略是關系職業教育院校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職業教育院校發展的復雜環境,發展戰略隨之越來越重要,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已擺到日程。一個有戰略發展的學校要比沒有戰略推著干的學校發展的會更好。職業教育院校應當說就是戰略制勝的學校。
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規劃》要求,建立高等學校分類體系,探索對研究類型高校、應用技術類型高校、高等職業學校等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實行分類設置、評價、指導、評估、撥款制度。
引導一批高校向應用技術類轉型,支持定位于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高等學校實行綜合改革,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鼓勵舉辦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將其建設成為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舉辦本科職業教育為重點,融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
作者簡介:
楊文章,男,山東醫藥技師學院副教授,先后多次被省市表彰為優秀教師,2009年受到省政府嘉獎,2013年被授予“師德楷模”榮譽稱號;泰安市岱岳區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提案多次獲優秀提案獎,2014、2016年被授予“優秀政協委員”榮譽稱號;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生物與醫藥、營銷與管理,主持的多項國家級重點課題獲獎,主編全國醫藥職業教育統編教材11部,發表論文40余篇。
*基金項目:“十三五”中國管理科學重點研究課題 基金項目編號:GL—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