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麗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 山東淄博 255400)
?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
單麗麗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實驗中學 山東淄博 255400)
摘 要: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用殘損的手掌》,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三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關鍵詞:說教材 誦讀 合作 對比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現代詩,本單元的詩歌以愛國思鄉為主題,意在引領學生關注詩中的具體形象,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我用殘損的手掌》寫于1942年,它意象豐富,感情深摯,是詩人在日寇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九年級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17首現代詩,并且學生自身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結構也相對完善,因此我制訂的教學目標是: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2.品味語言,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1]
我運用了情境體驗法、點撥指導法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誦讀、合作探究來學習本課。
我的設計是通過:朗讀一首詩歌——比讀一種手法——解讀一位詩人三個板塊完成本課學習。
我這樣導入我的新課:
戴望舒從寫那首浪漫幽怨的《雨巷》到寫《我用殘損的手掌》,便是一個“經典”式的例子。
學習活動一:朗讀一首詩歌
兩個任務:
1.齊讀題目,為什么是殘損的呢?
背景闡述 1942年,日軍占領香港時,詩人戴望舒曾坐了七個星期的地牢,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做柔道的呆對手,做劍術的靶子,他受了種種酷刑,但他沒有供出一個抗日人士,只在奄奄一息時被營救出獄,并且落下了致命的哮喘病。寫實的,也是滿腔悲憤和對祖國深情的象征。
2. 我用殘損的手掌怎樣?放聲朗讀課文,把題目補充完整。(一讀)[2]

感知課文,梳理文章的思路,詩人用形象說話,抒發了愛恨交織的感情。在日寇蹂躪我中華民族的年代,我們的國土的稱呼有了淪陷區,解放區這樣的分類。
請允許老師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這首詩。(師范讀)
讀這樣的詩作誰能不為之動容呢?請同學們再次深情朗讀這首詩吧。(二讀)
有人說朗讀這首詩,你嘆不出聲,只有深沉的悲和熱在胸中沸騰。我和大家一起再來朗讀。(分工讀:師讀——男生讀——女生讀——全體讀 三讀)
學習活動二:比讀一種手法
詩人的情緒深深的感染了我們,戴望舒說:“詩的情緒不是用攝影機拍攝出來的,它應當用巧妙的筆觸描出來。這筆觸又是活的,千變萬化的。”在這首詩中對比手法無處不在,下面我們來探討這種手法。
屏顯要求:
請找出對比點,細細的品析,體會詩人情感。可以闡述對比,可以朗讀對比,可以個人展示,可以小組呈現。
屏顯示例:
“掠”:拂過,給人不忍心的感覺,是對苦難現實的快速回顧。
“貼”:是更緊密的接觸,體現出依賴、歸屬感。
對比效果: 突出對淪陷區的無奈與悲憤,對解放區的深情向往。
對比點:
1.冷暖色調詞語變化
2.虛與實的對比
3.動詞的變化
4.回憶與現實的對比
5.兩組比喻句的對比
6.也可以創造對比
……
師預設:
1.冷暖色調詞語變化:陰暗和明麗,感情色彩上看,詩的前后兩部分宛若冰火兩重天,更好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冷色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
暖色調: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2.實與虛的對比:寫淪陷區陰暗,從實處著筆,以小畫面綴連。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一連串溫馨的比喻。戴望舒“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象。”
3.動詞的變化:摸索—觸到——蘸著——掠過——沾了——輕撫——貼 ,詩人從尋找到不忍到愛戀到依賴歸屬,感情經歷了從抑郁痛苦到明朗豪壯的轉變。
4.回憶與現實的對比:
情感對比,表達悲憤之情。
5.解放區兩組比喻句的對比
“像戀人的柔法,嬰孩手中乳。”喚起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對解放區倍感親切。“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水深火熱的淪陷區反襯解放區,表達對解放區的深情向往和對祖國未來的熱切盼望。
6.創造對比:去詞、換詞、改寫
小結:與眾多的口號愛國詩不同,本詩以藝術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如此豐富的對比,讓我們嘆服于詩人巧妙的筆觸。
如果學生闡述到,學生會說,把自己和解放區的關系比作了和戀人和母親的關系。對這兩句詩我們雖然缺乏體驗:一個未曾體驗,一個早已忘卻,但是它喚起了我們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形象的寫出了詩人對解放區的愛。那么,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輕輕的讀出來吧。
學習活動三:解讀一位詩人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人戴望舒注定是一個獨特的所在,他在詩壇上以雨巷詩人的面目出現,可在他生命的終端卻寫出了這樣浸透血淚的現實詩篇。聯讀《獄中題壁》,生朗讀。
這是為民族解放慷慨赴義的勇氣。
在《偶成》中戴望舒說:“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這是對祖國未來的堅定信念。
屏顯戴望舒資料:
戴望舒,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
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28年發表《雨巷》,開創新詩新紀元。
1941年因宣傳抗曰在香港被捕,次年被營救。
抗戰勝利后到上海,新中國成立后到北京,翻譯大量詩作。
1950年因哮喘病去逝。
就是這樣一位對祖國滿含深情的詩人,卻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倏然長逝,留給我們無盡的遺憾和痛惜。再次朗讀詩歌,對這個高貴的靈魂表達我們無上的敬意!
(分工配樂朗讀:1、2——3-8——9-16——17-26 四讀)
這節課的內容就一個字——讀。我們朗讀了一首詩歌,比讀了一種手法,解讀了一位詩人。
板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 淪陷區 悲憤
輕撫 貼 解放區 向往
教學反思:
在反復朗讀中字斟句酌,我發現對比是本詩的一大突出手法,在對比中抓住差異,能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詩人的情感;另外在大量的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我發現戴望舒本人的人生經歷和創作經歷也特別值得我們探討;當然任何詩歌教學,朗讀都是不可忽視的,朗讀是手段也是目的。就這樣我把本課的學習定位在朗讀一首詩歌,比讀一種手法,解讀一位詩人。
參考文獻
[1]雷巧旋. 從“雨巷”到“我用殘損的手掌”看戴望舒的詩路歷程[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04:92-96.
[2]時玉蓮. 說課,展現教學過程魅力的重要策略[J]. 江蘇教育研究,2006,0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