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麗
(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遼寧撫順 113006)
?
在轉換角色中實現備課的“三心”
尹 麗
(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教師進修學校 遼寧撫順 113006)
有專家定義,備課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設計準備工作,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做教學法上的加工和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劃教學活動。
多年的實踐讓筆者意識到教者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和自己的受教群的特點,甚至于每一個教學內容、班型的不同來實行有效的備課,以實現教學的高效化。以一次作文指導課為例,淺談教學設計的一點思考:備課時要有角色意識,有三種心境。
語文老師都知道學生對作文有畏難心理,畏難的原因是多種的,沒有基本的寫作方法是原因之一。雖說文無定法,但還是有基本的規律可循的。這種認識讓筆者有了對學生作文基本技巧進行訓練的想法。可是,作文訓練我們無本可依。這個時候,教者的身份提醒要精心的確定教學內容,既要科學準確又要有實用的價值,還要與教材保持一致,要有合理合法的依據,于是,對自己確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以下的三個考慮:
1.依據課標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教學的總指揮,絕不可以棄之不顧。細讀了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其中構思、表達的要求與本次訓練寫記敘文的想法吻合。有了這個綱領性的指導后,確定本次訓練內容為:文章的第一道風景——記敘文開頭的寫法的訓練。
2.依據教材
現行人教版教材所選的文本考慮到了對學生作文的示范作用的。細致的閱讀了所有的記敘類的文本,發現很多經典文本開頭的方式就豐富多樣化,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遠遠說起,娓娓道來;《紫藤蘿瀑布》的懸念設置;《羚羊木雕》的矛盾激化;《蘆花蕩》的景物渲染;《濟南的冬天》的修辭技巧;《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引用式;《背影》的開門見山等等,它們完全可以佐證我的教學構想,筆者覺得教學內容的確定更是有本之木了,“本”就是我們的教材。
3.依據實際
“實際”是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實際需求。設計的教學應用于初一下學期,學生們有了半個多學期的積累,這對教材的整合打下了基礎;另一個實際是學生有切身利益的需求,作文得高分是每個學生的渴望,遠而言之,記敘文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基層有深入的了解,對學生的特點要了如指掌,才能使教材的處理和教法的選擇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還應以學生的視角來體會教學內容。馬上轉換成學生的身份,根據他們的學習經驗、興趣愛好、接受能力,想象著當這個教學目標在不遠處等待他的時候,他們的反應。
1.了解需求
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學習態度、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對老師教學需求的不同。因為有多年的工作經歷,很了解學生。但每一個教學內容明確后,還是對學生進行了“你希望怎么上作文課”的談話式調查,注意到所有學生都喜歡聽范文,希望得到啟發。作為教者,知道范文的弊端,但學生的需求是決不可忽視的,課堂上的心理滿足對他們情緒的激發作用是不能小視的。于是,備課中,精心的挑選了近30個作文的開頭的樣本,讓學生賞鑒,在學習和評價中規矩自己的寫作。
2.了解起點
了解起點,主要指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因為是自己教了半學期的學生,已經帶領他們學習了一些經典文章,寫過了7篇習作,學生對記敘文開頭幾個常規的寫法,應該是有認識的,只是缺少提升。于是制訂教學方案,確定分類指導的目標與措施,以便實施因材施教。
3.了解興趣點
做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多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興趣愛好,關注的熱門話題,師生心理無距離,學生才有需要老師引導培育的欲望。
本次教學,是常規的作文訓練課,偏重于寫作理論指導,興趣點不好把握,很容易上得一言堂死氣沉沉。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找到興奮點很重要。幾經考慮后,決定從范文入手,從興趣點入手,由眾多的實例引出理論知識,且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筆者于是精心選擇本次教學使用的范本,一部分來自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因為必須要關注到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起點,像《散步》《紫藤蘿瀑布》《羚羊木雕》,而一大部分來自學生平時的習作,因為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感覺到學生的作文看似稚嫩些,但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沒有距離感,品評起來更有話可說,而且,同學的文章被打印出來,無疑對作者和評者都是極大的促進。當讀到本班學生的作文時,全體學生立刻就興奮了起來,寫作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他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所確定的題目《寒假里的一件事》《班級里的熱門事》《難道我錯了》等也是考慮到了學生興趣點。
教師都非常重視教學的有效性,關注教學環節設計是否環環相扣,甚至用時分配都力求精確。但有時會忽略了教學中新知生成時的“留白”,畢竟我們面對的是求知階段的學生,他們的體驗活動稍有一點意外,教學將有可能陷入被動的局面。筆者覺得教學預設十分重要。要臆想出新知生成過程中,會有哪些影響目標達成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教者應該采取哪些對策解決。這個過程需要教者有足夠的耐心,自己既扮演老師又扮演學生。課前反復“彩排”上課的全過程,每個問題拋出后預想出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怎么樣的解讀,面對錯誤的解讀,將以怎樣的引導使其回歸正途,直至目標。這時,筆者的思想游走在師、生之間,角色在不斷的轉換中,這個過程是多變的,甚至是坎坷的,所有需要耐心。
1.預想學生的反應,自己的角色是學生,學習時會需要給知識生成留些時間。
2.預設教者的策略,自己的角色是老師,備課時要給答疑解惑備足理由。
教師在備課中就要有知識生成意識,時間預設不要過緊,對于知識生成充分預設問題,甚至預設多種困境出現。筆者建議,在尋找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提問后、知識認識模糊時、概括結論之前、出現錯誤之后、出現難題時留“空白”。而當所有的“空白”都沒能解決問題時,教者預設的教學策略就要大顯身手了,因為學生程度的多樣性、問題的多樣性和不可預見性都要求教者備課時備足充分理由說服學生,抓住精彩的“生成點”。
本次作文課,在引導學生總結出開頭方法后,筆者安排了一個實踐練習,預想到作文開頭方法有交叉性和不單一性,在安排學生判斷六個文章開頭的方式時,就給學生留下了充裕的空白,讓學生自己判斷、辨析、討論,以至形成對開頭方式的明確認識,知識有了生成的過程。
就如文無定法一樣,教無定法,備課也無定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上只是自己準備本次作文課時考慮的一些基本要素而非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