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沁(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等專業學校 云南保山 678000)
?
提升中職學生幸福感
閆沁
(云南省保山市保山中等專業學校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幸福感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話題。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幸福感的缺失是一個普遍現象,其導致因素多樣,影響較大。從影響中職學生幸福感因素分析找出學校幸福觀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學生幸福觀教育的對策,積極創建"幸福校園"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幸福感中職學生對策
近年來,“幸福”一詞慢慢進入人們所關注的視野,成為一個熱門詞匯。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之一,隨著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幸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
1.自身因素
大部分中職學生中學時期成績不是很理想,形成心理失落感,加之社會不正確的輿論,進入職業學校以后,在心理上無法擺脫自卑的陰影,自信心難以樹立起來,讓自己長期處于一個消極狀態。同時受年齡限制,他們思想不成熟,對于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不能夠正確擺正位置,容易尋找外界因素來為自己解脫,以便維持自我心理平衡。許多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價。這就容易導致與同學矛盾增多,與老師誤會加深。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2.家庭因素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家庭中父母往往奔于生計,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工作中無暇顧及孩子,與孩子交流較少,不能準確把握其心理變化;或由于情感表達方式不同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距離。孩子在學業或生活中遇到挫折時覺得無處求助,當得不到愛的支持時,他們覺得自己在一個家庭中不過是被遺忘的角色,父母不喜歡自己。于是導致了自暴自棄和不良行為產生。
一些家庭中經濟條件較好,父母的溺愛或過度保護,使得他們生存能力減弱,往往脆弱、沖動甚至偏執,對于自己擁有東西并不珍惜,缺乏感恩意識。在面對困難或矛盾時不能很好地處理,在校生活就變得困難重重,不能體驗到獨立所帶來的成就感。
3.社會環境
人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元素,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不少學生對幸福的感知與追求存在著誤區,混淆了幸福與所得之間的關系,把幸福等同享樂主義、物質主義,存在著道德滑坡的現象。物質欲望、金錢欲望、享樂欲望不斷膨脹,對自身的健康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針對學生幸福感缺失的問題,學校幸福觀教育顯得有為重要,它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觀。目前中職校幸福觀教育存在下列問題:
1.幸福觀教育意識薄弱
現代職業教育仍重智育而輕德育,雖至力于培養學生一技之長,但對學生的主觀體驗不夠重視,且幸福觀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良好并不能代表他幸福。僅把幸福觀教育依托在德育中是狹隘的,也是不充分的。因此,專業的幸福觀教育現在基本處于一個空缺狀態。
2.幸福觀教育內容不全面且教育形式單一
幸福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以主觀體驗為主,幸福觀教育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但目前的幸福觀教育僅局限于理論性心理教育,而沒有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從教育形式來看主要偏重知識的灌輸,脫離以人為本的基礎,過分強調幸福觀教育的理論性,喪失現實意義。因此,必須豐富幸福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3.幸福觀教育與現實生活相分離
學校教育一直是形式教育,而形式教育中的幸福觀教育遠不足現實生活中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隱性幸福觀教育。幸福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學習、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幸福觀教育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應對當下及未來的生活都發揮積極作用,給學生個體及社會都帶來幸福。
1.引起重視,提升幸福觀教育位置
幸福觀教育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教師及學生本人,都應高度重視。學校相關部門可成立課題組,研究教學設置,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投入資金實際落實并體現幸福教育。
2.積極構建幸福觀教育內容體系
幸福觀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復雜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短期效果不突出,但對學生今后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必須實際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專業性質,就業前景,社會責任來進行。把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及思想品德教育和價值觀知道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學生幸福觀意識的不同持續地、針對性地、及時地開展幸福觀教育,把幸福觀教育貫穿與教學的全過程。
3.培養幸福觀教育專業人才
優秀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幸福觀教育師資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及高尚的人格品質,人才資源是最根本的基石。因此,在引進優秀心理學教師的同時應加強培養,使其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幸福觀教育,這樣才能保證教育的質量。
4.借鑒外校成功經驗
成功經驗能幫助我們快速地順利地開展工作,由于受到經濟、區域的影響,在國外和我國沿海地區很多學校幸福觀教育范圍大且效果佳,在具體實踐幸福觀教育之前應充分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包括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當然,借鑒不等同于照搬,應與學校實際情況聯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
學生幸福感的養成不止在于學習上更在于生活中,因此必須把學校的主陣地作用與家庭的基礎作用緊密結合起來,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學校、家庭一體的系統教育機制,為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整體素質。一個健康的校園環境應該是積極的,和諧的,在我們努力創建“人文校園”、“綠色校園”的過程中其終極目標都在于建設促進學校和師生和諧發展的“幸福校園”。在上述完善我校幸福觀教育對策的指引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載體,開辟多種幸福觀教育途徑。
1.通過專題講座講授系統的幸福觀教育知識
專題講座傳授理論知識范圍廣、速度快。我??啥ㄆ诎才挪煌瑢n}的幸福觀教育講座,通過生動、有趣的講授,使學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創造幸福等知識。
2.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幸福感
幸福觀教育必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所學到的關于幸福觀的理論知識能夠運用于實際生活之中。具體來說,可舉行下鄉活動,讓學生到貧困地區感受另一種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可帶領學生參加義務勞動,讓學生感受勞動所帶來的快樂,從而對幸福有新的認識;還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帶領學生走進養老院、孤兒院幫助他人,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幸福。[2]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幸福觀教育氛圍
每個人對幸福的認識與感受都是不同的,而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在,對每一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應通過校園廣播、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加大幸福感養成宣傳,讓學生在“愛”的教育邏輯智能的本位出發,故而在論證音樂對智力的開發作用時,多有人提到曾學習過音樂的文化課高材生,而少有人提到學習音樂即使是表現的較有天賦卻文化課成績欠佳的學生;多有人提到某些與音樂有緣的科學家,而少有人提到同樣通曉音律的別的什么“家”,或是直接提到音樂家。于此所表現出的唯理性邏輯思維為智的偏狹智力觀,可以說是音樂啟智研究中關于智力認識方面的一個最大誤區。
實際上研究,研究音樂對智力的開發,即使是針對一般智力,也不能無視音樂智力。
關于音樂對智力的開發,應該說還是一個尚待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的課題。無意中將課題當做結論,且一味地重復一些人云亦云、老生常談的例證,以致形成對其的某種片面的強調和過分的渲染,難免會在理論導向方面產生某些不良的影響。
比如,在音樂啟智說中,還常常見到有關器樂學習和手指活動有利于腦神經發育,會促使腦重增加等說法。類似對音樂在調節促進上生理機能發展方面作用的過分強調,往往容易使人漠視了音樂在音樂教育中作為一種文化的性質和功能。
再比如,音樂教育理當屬于審美教育,作為審美教育,其功能定位,自然首先在于其感情性而非理智性(情商)。開展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按照素質教育的觀點,音樂教育的根本價值,即在于它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審美素質方面,有著其他教育科學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深思的是,當我們還在津津樂道于兒童的智商提高、智力開發(包括音樂對智力的開發)的時候,在許多發達國家中,教育的熱門話題已轉向情商教育。如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為什么比智商還重要》一書出版以來,“情商”課程已成為不少美國中小學的必修課。這些學校的某些管理者就提出:在90年代的教育中,教會學生通用的價值觀,解決問題、應付壓力等能力同語文、數學一樣重要。鑒于此,在音樂對兒童智力開發問題的有關討論和宣傳中,提醒一下不要忽略了對音樂教育功能的全面認識,不要淡漠了素質教育的觀念,怕也不能完全視為是一種多慮。
以上幾點看法,絕無否定音樂開發智力說之意,更無否定其研究之意。所陳管窺之見,也算是對此說所參與的一點探討吧。中健康成長。
總之,幸福感來源于實際,形成于心理,而又反作用于現實。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提升幸福感能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學習成績,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切實加強幸福觀教育,構建“幸福校園”是發展素質教育的新要求,我們應積極落實。因為,幸福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陳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在項目教學中培育和提高中職學生的幸福感》,楊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