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小英
(甘肅省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小英
(甘肅省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
口語表達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那些機械呆板而無效的條條框框,放開手腳,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可以適當地設計一些個性展示內容的話題,或是多角度交流發表意見的話題,從而激發學生表達觀點的欲望。引導學生掌握交流的方法,用好評價激勵的語言,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表達;個性展示;評價
口語表達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這一點幾乎全部的語文教師都能認識到,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更多側重的往往是書面語的教學,口語表達一直處在被忽視的地位。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口語表達作為一種重要的語文素養被提了出來,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語文綜合能力一起,在每個學段的目標中都有明確的要求,語文教學中口語表達教學研究就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現結合教學實際予以分享。
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那些機械呆板而無效的條條框框,放開手腳,鼓勵學生嘗試,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參與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依據這樣的觀點,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表達的課堂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學生最愿意交流的內容,一定不是教師強行規定的,而是教學引導后表達的真實內心觸動。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地設計一些個性展示內容的話題,或者多角度交流發表意見的話題,就能夠激發學生表達觀點的欲望。課堂教學中,只有重視對學生的交際意識、交往興趣的引導,口語表達訓練才有內驅力。因此,口語表達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交往的興趣,讓學生產生交往的需要和欲望,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交談是靠語言進行的,語言交談最能有效地表達感情,傳遞信息。恭敬的、有禮的語言既能溫暖人心,又能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美化人的生活。禮貌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態度誠懇、講究分寸、氣氛融洽、時間適度、忌語言垃圾。
口語表達,一般涉及三個問題:一是說什么,聽什么;二是怎么說,怎么聽;三是怎樣說得好,怎樣聽得好。而這些,無一不牽涉到順序、邏輯、比較、選擇等思維狀態。良好的思維狀態會讓同一個人妙語連珠,遲鈍的思維狀態則會使人的應對效果大打折扣。
口語教學中,科學評價學生是至關重要的。評價的首要要素便是融入你的情感。從情感上說,沒有一個人是被動的,即使有些表面看比較被動,但在內心深處每個孩子都是主動和有活力的。對于交流,他們同樣傾注了情感。在口語表達教學中,給學生一個恰當的評價,會讓學生愛上口語表達;反之,屢遭失敗,就可能引起學生對口語表達的厭惡。
這些激勵性的語言,不僅樹立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在口語表達課堂教學中,老師不能顧此失彼,唯有一視同仁,協調運作,才能讓一個個孩子練就“鐵嘴銅牙、笑口常開”。
其實每一堂課都能為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提供訓練契機,如,學生發言也可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口語表達練習“請大家仔細聽,這位同學讀得怎樣?”這是讓學生聽清楚。“請評評剛才某同學的解題方法”這是指導學生給別人提看法。“別著急,想好了再慢慢說。”“能不能再響亮些,口齒清楚些?”這些都是對學生口語表達信心的激發和口語技能的訓練。
課堂上一個獨特的見解,一個精辟的言論,一個恰到好處的成語,一段精彩的朗讀……都可以獲得肯定。人教版教材中有好多課文,在情節發展中離不開對話,排練課本劇可以讓學生領悟對話的應答性,體驗出人物對話由于情境、身份、說話內容不同而發生的語氣語調變化,從而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演講比賽、成語故事比賽等,為學生提供訓練的機會。
記得有次課堂上,我設計了一個“交際大使展示”活動,這項活動中教師必須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開展豐富而喜聞樂見的口語表達實踐活動,學生交流對話筆記、時事新聞、談天說地,或推薦佳作、暢談體會,或演講辯論、現場采訪,形式不同,內容各異,備受學生的喜愛。在每次口語表達活動結束后,我們都要評出表現突出者為“金話筒”得主,負責主持下次“交際大使十分鐘展示”活動。
在實踐中進行口語表達是口語表達教學的鞏固和延伸,也是我們口語表達訓練的最終目的,學生生活在群體之中,生活在社會之中,與人打交道的際遇無處不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口語表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堂上的交流與對話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不斷提高;學生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交流與合作中,不斷取長補短,自學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豐富的口語表達活動也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豐厚的素材,親身經歷、親口敘述更降低了習作的難度。說話促進寫作,口語表達的訓練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1]婁金霞.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教育革新,2011.
[2]彭慶平.淺談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
·編輯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