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涵(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
“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城市電視臺轉型研究
——以十堰電視臺為例
張玉涵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摘 要:面對互聯網強勢的壓力、央視省級電視臺的競爭、自身明顯的劣勢,城市電視臺的生存空間確實逼仄,轉型迫在眉睫。針對十堰電視臺目前的情況和已有的變革,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進行多方面轉型。首先,除了目前現有的網絡電視臺網站、微博、微信宣傳之外,還可以開發十堰電視臺專屬手機客戶端,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多樣的新聞,以服務市民生活為主,增加路況、繳費等其他項目,讓APP成為城市生活的移動入口。其次,以“內容為王”為宗旨,充分利用當地的政務、人脈、鄉情等資源優勢,多生產制作“接地氣”的優質電視節目,并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分享和評論。最后,電視臺要敢于跨界經營,搭建不同行業合作的平臺,開展會員收費等活動,拓寬收入來源渠道。
關鍵詞:“互聯網+”;城市電視臺;轉型;十堰電視臺
(一)宏觀層面: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造成電視整體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下滑
在互聯網的強烈沖擊下,傳統媒體包括廣播和電視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是廣告收入增幅持續下降。目前,城市電視臺以廣告收入作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占其經營收入的70%~90%。據統計,2013年的廣告收入約為1302億元,增幅僅為2.52%,較前幾年大幅度下滑。而到了2014年,電視廣告收入首現負增長,總量不足1300億元,增幅為-0.5%,而這一年網絡廣告收入達1540億元,首次超過電視廣告收入,同比增長40.0%。2014年,中國廣告市場增幅為2.2%。在整個市場增幅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網絡廣告收入的快速增長必將大大擠壓電視廣告的市場份額。
(二)中觀層面:城市電視臺受到央視、衛視、省級地面頻道的擠壓
近年來,媒體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城市電視臺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逐漸舉步維艱,倍感壓力。一是與中央電視臺、省級臺衛視頻道、省級臺地面頻道相比,城市電視臺在人才、資金、設備、覆蓋等方面處于明顯弱勢。二是衛視、省級地面頻道緊緊抓住改革契機,大力打造貼近生活的平民化新聞節目,收視份額也逐漸攀升。
(三)微觀層面:城市電視臺自身節目質量不高,傳播方式落后,效率低
廣電行業競爭的重心在節目,目前城市電視臺的經濟、技術、采編制作能力及傳輸手段,與央視、省級衛視相比仍然十分落后。電視節目制作作為電視營運的重要環節,而城市電視臺在節目的制作上一直沒有突破,關鍵是資金稀少。因此,自辦的節目質量達不到高水準的要求。
(一)十堰電視臺的簡介和目前的情況
十堰電視臺的5個電視頻道是十堰電視臺新聞頻道、十堰電視臺綜合頻道、十堰地市臺經濟旅游頻道、十堰電視臺教育頻道、十堰電視臺影視頻道。根據觀看可以發現,十堰電視臺新聞頻道的節目大多單一重復,新聞聯播和電視劇的時間固定不動,其他的時間段就是幾個欄目來回播放,《金眼閱評》、《追問》、《壟上行》、《傳奇》、《風從山中來》等。只有周六、周日的節目稍有變化,增加了《糾風在行動》、《叮叮姐姐當當熊》、《武當養生堂》、《來,一起跳吧》這4檔欄目,但時間均不長,在半個小時以內。其中,《糾風在行動》節目的事件老套,如殺豬場豬肉注水、餐館衛生情況糟糕等,雖然想做一檔類似新聞調查類的節目,但往往做出來力度不夠,后期缺乏持續關注,受眾的反饋處理得也不夠及時。本來是一個銳意進取的欄目,最后的反響也是平平。《直播十堰》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時效性不夠,一些對時間要求不是很高的新聞,有時會拖一個星期才能播出,并且節目的制作模式比較老化。
當然也有比較有特色的節目,如原汁原味的鄂西北方言節目《拍占今兒》,百姓演故事,演百姓故事,《壟上行·雙腳沾泥》用地地道道的鄂西北方言貫穿節目始終,“說百姓話”,“為百姓說話”,拉近與老百姓心理上的距離。但總體來說,節目的質量不高,比較粗糙,沒有新意。
(二)十堰電視臺在“互聯網+”背景下已有的變革
1.十堰網絡電視臺。網絡電視臺整合了十堰電視臺《金眼閱評》、《直播十堰》、《十堰新聞聯播》等收視率較高的欄目和臺里優質的紀錄片資源全天候進行播放,個性化的時移功能可以滿足受眾延時、暫停、回看等多種需要,實現了無縫時移。網絡臺形成了一個數據庫,能夠滿足受眾的更多需求。欄目相對比較豐富,分為新聞、財經、旅游、文化、健康、少兒、娛樂、紀錄片、公開課、公益、廣告、社區熱圖這些版塊,還有“愛十堰社區”。
2.十堰電視臺相關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十堰廣播電視臺官方微博,雖有發微博,但原創微博比較少,沒有積極互動性。2015年7月9日,十堰新聞聯播有了官方微信公眾號“sytvxw”,每天都推送3~4篇文章,閱讀數在100左右,內容比較簡潔,圖文做得比較粗糙。根據已有的變化可以看出,十堰電視臺在“互聯網+”背景下已經開始了初步的創新,包括建立網絡電視臺的網站、相關微博、微信,還有創建“愛十堰社區”網站、微博,給十堰的民眾提供了一個交流、分享的平臺。作為一個地方電視臺,十堰電視臺在積極順應社會潮流,利用不同的平臺宣傳、傳播自己的內容,但目前效果不是很明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受眾關注度低。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傳統媒體如何在“互聯網+”下轉型發展是當下討論的熱門話題,下面將以十堰電視臺轉型為例,談談具體的轉型方法。
(一)“互聯網+”發展傳播渠道——讓APP成為城市生活移動入口
在十堰電視臺已經推出網絡電視臺、微博、微信的基礎上,可以繼續發展移動數字電視、車載終端,開辟戶外LED彩色大屏,并向各縣(市、區)拓展形成LED大屏聯盟。還可以積極發展代表十堰地區的手機APP,使十堰媒體的各種信息可以通過方便快捷的APP客戶端傳送到客戶手里。讓城市App成為城市生活服務平臺、全媒體新聞傳播平臺、城市應急發布平臺、區域中小微電子商務平臺。
(二)“互聯網+”豐富傳播內容——“內容為王”結合當地優勢
十堰電視臺應順應市場潮流,充分利用當地的政務、人脈、鄉情等資源優勢,多生產制作“接地氣”的電視節目。例如,利用作為黨的喉舌所建立的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加強與食品藥品監督、質量監督、消費者協會、旅游、公安、法院等部門合作創辦欄目,定期邀請有關人員就本市百姓關心的消費熱點問題,對近期市場消費狀況作簡要介紹,及時曝光不合格產品,引發本市消費者關注。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轉變為“用戶”,不再是單純的收視對象而是服務對象。電視節目的臺前幕后甚至比節目本身更加吸引眼球,各種相關信息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和立體的感知效果。新媒體時代,電視成為一種共享的體驗,為用戶提供共享平臺與節目創作同等重要。
(三)“互聯網+”拓展電視產業鏈——“混業經營”增加收入來源
在廣播電視受眾被網絡媒體擠占的當下,傳統行業轉型要敢于創新、敢于跨界,在“互聯網+”經濟的碰撞中,要找到用“互聯網+”的思維對接傳統產業的轉型改造,如“電視+農業”、“電視+高新產業”、“電視+親子”等。例如,以婚慶和兒童藝術培訓為切入點,拓展產業鏈,開展多元化經營。在經營方面的轉型中,一是廣泛地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大力發展“混合經營”模式,將電視臺優勢與合作方優勢結合起來,共同實現市場價值最大化的合作經營模式。例如,可以將十堰電視臺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達到合作共贏,既可以減少電視臺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數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入渠道,也可以進一步提高行業龍頭企業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二是拓寬收入來源渠道。作為傳統的電視行業,轉型后更要拓寬收入來源渠道,把電視臺打造成提供新生活方式的平臺,對平臺的用戶特別是平臺上的獲利用戶進行收費,作為廣告收入下滑的補充。例如,可利用電視平臺建立企業家論壇,定期舉辦商業活動,以構筑企業間信息共享、合作共贏的平臺為目的。
作者簡介:張玉涵(1996—),女,湖北十堰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G22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