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秋 陸繼成
教材簡析:
《血染的實驗報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為代價,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實驗,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實驗報告,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資料。本文贊頌了施密特博士為了科學事業貢獻出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設計理念:
以讀為媒介,搭建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橋梁。引領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用心靈去體驗、感悟科學家的崇高品格。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卡爾·施密特博士那種為科學事業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識9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文章細節描寫的理解,體會老科學家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
2.理解“透、盤、吐、蜷、抬”幾個動詞,并能準確運用。
教學準備:
南美洲毒蛇的錄像畫面;實驗報告原文。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師:“捐軀”是什么意思?
生:為崇高事業而犧牲生命。
師:你們知道都有哪些人是為崇高事業而捐軀的?
生:革命英雄、科學家、人民警察……
師:是啊!這些人,他們敢于承擔風險、甘于奉獻、不怕犧牲。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血染的實驗報告》就是關于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為科學事業捐軀的事。
二、初讀感知,讓心靈觸摸文本
1.自由讀文,初識生字。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血染的實驗報告》,自由讀一讀,將句子讀通順,課文讀流利,認一認生字。
2.同桌互讀課文,糾正讀音、語氣、停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師:通過初次朗讀,相信同學們對文中的字詞句認讀得準確、流利,那么就和同桌互相讀一讀、比一比誰讀得準確、讀得流利、讀得有感情。
3.指名分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件什么事。
師:看到同學們讀得這樣認真,老師特別高興。現在就讓我們開火車分段朗讀課文,同時思考一下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寫了施密特博士以生命為代價,完成了一次特殊實驗的事情。
生:課文主要寫了施密特博士在一次實驗中被毒蛇咬傷,他以自己為實驗品,用生命寫下了一份珍貴的實驗報告。
三、讀中感悟,用心靈溝通文本
1.自由朗讀文章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施密特博士最初要進行的是一項什么實驗?
師:施密特博士為了科學事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那么,最初他要進行的是一項什么實驗呢?
生:他仔細觀察蛇的外形、活動特點,目的是和當地的蛇種進行比較。
師:作者對博士觀察的毒蛇的樣子做了哪些描述?請你畫出描寫毒蛇動作的詞語。
生:透、盤、吐、蜷、抬。
師:這5個描寫毒蛇動作的詞,哪個詞最能體現毒蛇的兇猛?
生:“透”。(指導讀句子,讀中感受用詞的準確,學習寫作手法。)
師:讓我們一起觀看南美洲毒蛇錄像畫面,再次感受毒蛇的兇猛與可怕,感受博士的勇敢與無畏。
2.懷著對施密特博士的崇敬之情,默讀文章3、4自然段。
師:無論毒蛇多么兇猛可怕,都阻擋不了施密特博士研究的腳步。讓我們懷著對施密特博士的崇敬之情默讀3、4自然段,并且思考施密特身中劇毒后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施密特拼盡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進籠子里,鎖好。
師:從每個字入手,理解“拼盡全力”的意思。
生:拼命用盡自己全部的力氣。
師:卡爾·施密特博士作為研究蛇的動物學家,當他感覺到傷口劇痛、四肢麻木時,清楚中蛇毒了。 他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完了,難道就這么死去嗎?不!我應該再做些什么……” “我應該把這次特殊的實驗記錄下來。”
師:如果我們被毒蛇咬傷,可能會驚慌、懼怕,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施密特又要做些什么呢,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生:施密特博士在被毒蛇咬傷后,想到的是把自己被蛇咬的情況記錄下來,他這種崇高的職業操守多么令人崇敬啊!
師:多年科研實踐鍛造出的堅毅、奉獻的品格使他臨危不懼。他認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實驗——用自己身體做實驗進行“蛇咬傷生理反應的課題實驗”。于是他果斷而堅定地在心中說“不”,要“再做些什么……”這里用省略號,省略了什么?
師:就是記錄蛇咬傷后的生理現象與感受,為后人留下研究資料。這些心理,是老科學家堅持記錄直至犧牲的強大的內驅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師:這次實驗特殊在哪呢?
生1:以生命為代價。
生2:用自己來做實驗
師:讓我們再讀4、5段,施密特博士的心理活動是作者通過他的實驗報告推測得知的。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幾處報告原文的內容,施密特博士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記錄的?
(指名讀其中的第一處,“他把體溫計夾在腋下……像往常一樣認真、仔細地記錄著”。)
師:施密特這次實驗真的像往常一樣嗎?
生:他的身體已經和往常大不一樣,然而工作的態度卻毫無改變。
師:“體溫很快升到39.5℃……胃劇痛……”你有過發熱嗎?什么感覺?
生:有過發熱,渾身發冷,要休息,難受得不想動一下。
師:此時的施密特博士深知時間對于他意味著什么,所以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他都強忍下來,忍得那樣艱難。再讀一讀施密特的這段實驗報告。
師:快4個小時了,誰能讀一讀作者對施密特4個小時中身體狀況的描寫。看了作者的描寫,你是什么感覺?
生:感受到施密特很痛苦,他是一個堅強勇敢的科研工作者、值得尊敬的科學家……
師:是啊,此時,我們仿佛看到了老人痛苦的表情,我們仿佛看到了博士一手捂著肚子,一手艱難地記錄,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濕了實驗報告。誰能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這一部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前兩次記錄中共有4個省略號,從這4個省略號中你能讀出什么?
生:4個小時的記錄一定很長。作者省略了很多內容,也可能隨著劇毒的侵蝕博士的記錄寫寫停停,字跡已經很難分辨了。
師:4個小時呀,這與我們一上午的學習時間相同。在這漫長的4個小時里施密特博士忍受著劇痛。
師:前面兩處記錄是通過朗讀和抓住重點詞句的方法,我們用心感悟走近了施密特博士,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情景。就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再練習讀第三處記錄內容。
生:“疼痛不斷加劇,老人的傷口、鼻子和嘴已經開始淌出血來,記錄已變得越來越費勁。但他依然不停止,他艱難地握著筆,一筆一畫,像是刀子在花崗巖上雕刻那樣費力地寫下了實驗的最后記錄。”
師范讀:“我已經看不見……”
師:最后這兩處省略號是怎么回事?把自己當成施密特,在這樣的狀況下,是什么支撐著你繼續完成這份特殊的實驗紀錄呢?
生:為研究事業的奉獻精神。
師:即將走到人生盡頭的施密特博士,七竅流血、渾身乏力,還不忘寫下這最后的感覺,我們被這一幕深深打動了。老人的科學精神讓我們震撼。同學們,老人身上具有一些什么精神?
生1:堅強勇敢。
生2:永不放棄。
生3:無私奉獻。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總結并板書。)
四、情感升華,用心靈點燃文本
1.感受博士的偉大。
(大屏幕出示“實驗報告原文”。)
師:他是這樣的偉大,仿佛此時所有美麗的語言,在博士面前都失去了光彩。看大屏幕,這就是施密特博士在生命最后5個小時,忍著劇痛,克服了我們無法估量的困難,寫下的實驗報告。這份血染的實驗報告,是一位科學家用生命換來的,你想說些什么?這值嗎?
(生自由說。)
生:博士,你為科學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雖然生命可貴,但科學無價,這樣做是值得的。
生:我們要向施密特博士學習,學習他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在學習中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
師: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可博士為了一次實驗失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何等的偉大。據了解,全世界每年被蛇咬傷的人有30~40萬,被蛇咬死的人有3~6萬。而施密特博士用生命所做的實驗報告,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學財富,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讓我們再一次帶著對他的崇敬,齊讀文章最后兩句。
師:作者寫這篇文章就是為了突出施密特自己嗎?齊讀第一段。
生:芝(zhī)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是千千萬萬為科學事業捐(juān)軀的人中的一個。67歲高齡的他以生命作為代價,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實驗。
師:面對這樣一位為科學而獻身的英雄,此時你想對博士說些什么?把自己最想對博士說的一句話寫下來。
2.作業:課后繼續搜集為科學事業捐軀的人的資料,開展資料展示交流。
反思:
《血染的實驗報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為代價,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實驗,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實驗報告,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贊頌了施密特博士為了科學事業貢獻出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這篇課文的主題是無私奉獻。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自己去體驗、感悟,由衷地產生對卡爾·施密特博士的崇敬感。因此我“以讀為媒介,引領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同時,用心靈去體驗、感悟科學家的崇高品格”。《語文課程標準》用“感悟語言”代替了過去的“理解語文文字”的表述。朗讀能促進學生的感悟。語文課要多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情感。這堂閱讀課,我處處引導學生用心去閱讀,在閱讀文本中去生成。一是在語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如,開始上課時,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二是在語言文字中生成思想,通過抓“像往常一樣”的重點研讀,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習卡爾·施密特博士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崇高精神品質。而且,讀與寫結合,讓學生抒發了內心真情實感的同時也引導了學生從學習語言走向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上。
總結收獲的同時,更要正確對待失誤與不足。閱讀,是個體精神對象化的過程。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觸摸語言文字,是閱讀應有之義。在這節課上,我雖然側重于對學生的閱讀感悟這一點,但做的還不夠,應該再多一些朗讀方面的訓練。本節課在指導學生朗讀方面沒有梯度。在今后的教學和學習中我要多積累和學習。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