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蘭

【序】
幾年來,我們香坊區小學數學人一直致力于“生命化課堂”的探尋:
數學教育的價值是什么?
什么樣的課堂能喚起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生命的自覺 ?
什么樣的養成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并為其一生發展奠基?
我們現在的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是什么,解決的策略又是什么?……
在大量的調研和思考之后,我們確定了這樣的思路——“結構化的視野、生命激活的課堂展開線索、大問題教學策略和學習共同體運行機制——四位一體,內外相容”,力求通過這四個角度的學習、思考、研究和實踐去破譯生命化課堂,通過我們的實踐,為學生成長奠基。
【破題】
結構化的視野
問題糾因:
一些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存在一些視野“窄化”的現象,具體表現:
1.“點狀思考”——上一節,備一節。
教師備課和上課的過程往往只關注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把自己思維局限在“點”里面,忽視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之間的內在結構和聯系。這樣的教學只會使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是割裂的、片面的,不會用聯系的觀點和視角去看待和分析問題。
2.僅關注于知識的“授受”。
備課和上課是以知識傳遞為教學的價值取向,學生和教師都是為知識而存在的,服務于完成知識的傳遞這一中心任務。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人)被忽視了,即忽視了教學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根本的育人價值。
對策呈現: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材編寫應當體現整體性,注重突出核心內容,注重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注重體現學生學習的整體性。”這既是對教材編寫者的要求,也是對課程執行者的要求。“注重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實際就為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呈現方式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指明了方法,實際上是用結構化的觀點來備課和上課。
結構化的觀點即是“聯系”的觀點。即“教學內容上的結構化,教學方式的結構化,數學思想方法上的結構化”,抓住知識和思想方法上的聯系,即是抓住知識的核心和本質?;诖碎_展的教學就是以整體視野,透過這些教學單元或教學長段中一個個知識點不同的表面,就可以發現這些知識點之間還存在多維的內在結構關系,抓住這種聯系,就抓住了知識的核心和本質。學生掌握和學會運用知識結構后,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為學生學習和成長奠定了基礎。
對教材文本知識的生命激活策略
問題糾因:
在對教材解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地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數學知識的不斷“抽象與符號化的發展態勢”與失去“生命”的矛盾狀態。
數學三個最重要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和建模。數學知識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累積和濃縮的,是科學家在對科學事實不斷歸納、概括和抽象后進行敘述和符號化的抽象表達。一方面,客觀存在的規律通過歸納、概括、抽象的過程可以變得簡約化和抽象化;另一方面,實踐中知識的具體、復雜、生動、豐富性也可能在歸納、概括、抽象的過程中隱去或丟失,由“生命態”的知識變成沒有生命“符號化”的知識。
2. 遮蔽了前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數學知識的結論式呈現,以及符號化的抽象導致教材文本內容的呈現遮蔽了前人在創造和發展數學過程中的智慧。這種遮蔽容易使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記憶和運用這些知識本身上,忽視知識被發現、認識、發展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恰好是使學生獲得寶貴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的育人資源。
對策呈現: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對文本解讀及課堂教學呈現過程中融入“對教材文本知識的生命激活策略”。對教材知識進行生命激活是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世界的溝通,與學生經驗世界、成長需要的溝通,與發現、發展知識的人和歷史的溝通。將以“符號”為主要載體的書本知識重新“激活”,使知識呈現出生命態——即知識及課堂展開的線索為提供問題發生的背景,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需求,并親自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目的是喚醒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興趣、信心,提升他們主動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同時拓展教師自己的認知領域,不僅關注教學內容,而且關注學生的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
實現書本知識與學生生命實踐的溝通,這些思考與香坊區的“聚焦有效教學,構建生命課堂”課題研究是一致的,讓課堂與教師、學生的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學生體驗知識從無到有的過程還是在課堂創造新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在體驗生命。課堂不能窄化為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只強調知識的掌握,更要關注獲取知識過程中情感的投入、興趣的培養、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對學生心靈的熏染。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學生也學得有樂趣,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真正實現與學生的生命實踐溝通。
大問題教學策略
問題糾因:
隨著對教材深入、全面、系統地認識后,我們的課堂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促進并使得“學習真正發生”了嗎?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等教學方式的時候,看似熱熱鬧鬧,但很多時候流于形式、走過場,并沒有學生思維的融入,這樣的課堂不僅不能使學習發生,還養成學生不好的習慣和態度。
2.教學方式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矛盾。
現今一部分課堂仍舊是“知識中心說”,大多仍是關注如何去教、如何讓學生理解知識,實質上仍是把學生當成“儲存知識的容器”,這樣的教學目標以及在這樣教育目標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還能適應學生發展需求嗎?
對策呈現:
上述問題最為致命的局限性在于,教育者對教學中的“人”的忽視,其次是缺乏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觀念和策略。我們解決的對策是以“大問題”為課堂教學的策略來引發和推進課堂教學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