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認清義務教育課程的本質屬性
◇本刊編輯部
任何事物都有屬性,大體上,屬性可以分為本質屬性和普通屬性。普通屬性是同類事物共同具有的屬性,本質屬性是一個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區別于另一個事物的根本的屬性。
義務教育課程也有其本質屬性和普通屬性,其普通屬性與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等課程一樣,是學生品德形成、知識傳授的載體。其本質屬性就是本身所固有的區別于其他教育類型課程的根本的屬性。認清義務教育課程本質屬性對于推進義務教育課程建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根據 《義務教育法》對義務教育的規定,義務教育的本質屬性可以概括為強制性、基礎性、普適性和均衡性,為此,義務教育課程至少應該具有以下本質屬性:
普適性。也就是義務教育課程應普遍適應全國所有的義務教育學校和學生,即在現有師資、辦學條件下,所有城鄉學校都能開齊、開足、開好所設課程。義務教育是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作為實施義務教育的載體,義務教育課程必須讓全國所有學生都平等享受,不因其所處位置、所在學校而有所區別。要增強義務教育的普適性,就要以全國義務教育的中間水平作為義務教育課程設計參照系,而不是以城市或是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作為標準來設計課程。否則,義務教育課程的普適性就會大大降低,這對于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是他們真正的 “起跑線”。
基礎性。也就是義務教育課程要適合適齡兒童、少年身心發展的狀況和實際情況,堅決克服 “繁難偏舊”,換句話說,就是重在提供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性知識,樹立意識,不追求學習內容的完整、全面。一方面,要防止教學內容層層下移,出現博士媽媽輔導不了小學兒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教學內容面面俱到,改變 “少開一門課,學生的知識就少一塊”的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黨的教育方針強調 “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幾方面全面發展,而不是只在學習知識上的全面發展。早在1917年,毛澤東同志在 《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就說:“吾國學制,課程密如牛毛,雖成年之人,頑強之身,猶莫能舉,況未成年者乎?況弱者乎?觀其意,教者若特設此繁重之課,以困學生,蹂躪其身而殘賊其生,有不受者則罰之。”這個理念,對今天義務教育課程的設計和改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代性。也就是義務教育課程反映的時代要求、時代特征、時代脈搏,即把當今時代黨和國家提倡的社會風尚、法律要求,道德準則以及對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要求等及時充實到義務教育課程中。教育不僅具有工具性,用以傳承文化和知識;教育更具有階級性,要反映黨和國家的主張、意志,這是教育保持正確辦學方向的主要體現;教育還要與時俱進,把人類社會最新的發展成果、理念等及時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增強義務教育課程的時代性,就應把家風、孝道、中華文化精粹、黨和國家的新政新風、發展成就等納入課程之中。除此之外,還要革除義務教育課程中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陳舊內容。
養成性。也就是義務教育課程要有利于學生在走進社會、融進生活、親近自然中養成做人的基本品質,而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上,換句話說就是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不過分強調知識學習和傳授。人類積累的知識浩如煙海,要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相信學生利用教師傳授的方法在未來的時間里能夠學習掌握自身生存所必須的知識。但是,行為習慣如果錯過了義務教育階段這個養成期,要再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或者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就要困難得多。如果從小不注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就會出現小學學知識、大學養習慣的 “倒掛”局面。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尊重長輩和老師,在旅游等公共場所中講究文明禮儀等都要在義務教育這個關鍵期養成。就像一棵樹,幼苗時有彎曲,通過外力可以矯正,但是一旦長成大樹,即使折了,也不可能再通過外力來改變其狀態了。
認清事物的本質屬性,既是適應和引領事物發展的前提,也是主觀世界正確改變客觀世界的基礎。只有正確把握義務教育課程的本質屬性,才能真正認識到其客觀要求,也才能真正體現其本質。這是關系到教育目標和未來人才質量的大事,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