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清(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課堂教學藝術性及實踐探究
廖洪清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
課堂教學仍是當今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需要藝術性。藝術性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恰當的表現形式。教師創造性地進行課堂教學,要具有邏輯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等特點。
教育美學;教學藝術;課堂教學
作為學校教育,課堂教學仍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課堂教學需要有藝術性。人們對課堂教學藝術性的理解,以前很多時候都是建立在理性認識基礎上的,缺乏可操作性。課堂教學藝術性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教育美學的構成要素之一,也具有多種表現形式。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既需要我們的理性思考,也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可操作性的實踐探索。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人的主體性和個性“是我們的感覺所能感覺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從這個意義上講,烏申斯基認為,教育藝術是“最高級的一種藝術,因為它力求滿足人類最偉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美”。教學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美的創造活動。教育美學的主要任務在于探討如何發現、鑒賞和利用教育實踐中美的因素,提高教育質量,取得最佳效果,從而達到教學的藝術化。“教育美學是具體的、形象的,必然訴諸人的感性直覺,是憑借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教學藝術作為教學過程的一種機制,主要研究教學結構、教學語言、教學節奏和教學氛圍等方面的藝術特點與要求。因此,教學藝術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表現。教學藝術既屬于教育美學研究的范疇,又屬于教學論研究的范疇。教學藝術論是以教學藝術為研究對象,既接受教學論的指導,又接受教育美學的指導,其主要任務是探討課堂教學的藝術,其中心是教師的授課藝術。教學哲學只提供教學的本質,教學科學只提供教學的原理。教學藝術呢?“教學藝術是達到藝術境界的、符合藝術活動標準的教學。”
顯然,教學藝術需要有藝術境界,符合藝術標準。換言之,教學藝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有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它是從教學理論到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教學藝術論的發展,使教學藝術實踐具有更強的自覺性和高效性。“教學藝術境界是指教學達到的藝術水平、狀態,是與技巧結合的多種因素構成的整體,是創造出來的藝術品。”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的創造性上。教學藝術性,要求教師課堂教學要具有邏輯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等特點,具體表現為教學組織的藝術、教學內容和層次的藝術、語言表達的藝術、板書的藝術、邏輯推演的藝術、情緒、情感調動的藝術以及各種藝術之間的整體協調和綜合運用。
1.教學邏輯的藝術性
教學邏輯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和層次上。教師對講授內容,應當嚴格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分清楚什么應是學生了解和認識的,什么應是學生必須掌握、理解和靈活運用的,什么應是學生必須熟練操作、實踐形成能力的。在明確各章節教學目的、內容、要求的基礎上,要把握好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對重點和難點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強調和重點講解,甚至進行反復的舉例、分析和論證。要正確把握“深淺度”,可以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辦法。
2.教學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形象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各種修飾和夸張手法的運用上。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容易感到疲倦,也容易對老師的講授感到乏味、壓抑。在講授中,老師根據所任課程的不同性質,可以適當運用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也可以多用電教手段或多做演示實驗,或結合教學內容穿插講述一些典故、故事或笑話,使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使學生聽起來感到輕松、愉快,增加學生對聽課內容的興趣和新鮮感,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融洽、和諧。例如,在講述“推論”內容時,教師在黑板上通過一系列的推導和演示,當答案或結論即將出現時,教師可問學生“出來沒有?”學生可能回答“還沒有”,這時,教師可以說:“快了,已見曙光了。”(說明結果即將出來)這樣會給學生一種風趣、幽默的感受;又如,在講述化學現象的變化時,“AlO2-”離子隨著溶液酸堿度的變化,生成沉淀或沉淀消失時,教師可用“一會兒是晴空萬里,一會兒是陰云密布”來比喻、形容溶液中發生的變化;再如,當講授Fe3+與SCN-反應生成血紅色絡合物且隨著SCN-的量不斷增加,溶液的血紅色不斷加深時,教師可用“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句詩加深學生的印象。當然,在運用這些手段和方法時,不能離開課本的中心內容。要運用得得體、恰到好處,并對課堂氣氛加以適當控制。
3.教學組織,情緒、情感調控的藝術性
教學情緒、情感調控的藝術,要求教師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講授所做出的臉色表情、眼神、手、腳的行為特征等。如,當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邊聽邊皺眉頭時,說明學生沒有聽懂;當學生聽起來“滿不在乎”時,說明學生聽起來感到淺顯;當學生精力不集中或“東張西望”時,說明學生聽起來感到枯燥乏味或老師講述得太多,學生已疲倦等。針對學生的心理反應和行為表現,老師要注意調整自己講授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對學生感到困惑難解的內容,要重點、詳細講解;對簡單易懂的內容,要略講或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然后抽問學生,讓他們自己消化。同時要注意引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盡量讓學生思維隨著老師的思路走,防止和避免課堂上師生“兩張皮”的現象。必要時,老師可停止講授(或叫“急剎車”),用眼巡視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控制課堂秩序,調整課堂氣氛。
4.知識、技能引申和拓展的藝術性
老師在講授中,不能單純就課本講課本,要盡力防止和避免“照本宣科”的現象。具體地講,要結合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現實以及科技發展前景和潮流,結合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工作實踐活動對講授內容進行必要的引申和拓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今后的實際工作能力。如,在講授化學課時,可結合物理,也可結合一些地理、歷史、生物、仿生學等學科知識內容進行講授。當然,在進行知識的引申和拓展時,要注意量和“深度”的控制,做到隨心應手、平鋪自然、深淺適度、數量適益。
5.課堂講解、演示、板書和學生自學閱讀演進的藝術性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講解、板書、演示和學生自學閱讀指導等方法和手段的有機協調統一。對于理工科而言,更離不開必要的演示實驗。對重要內容或表現課本內容之間內在聯系、規律性的知識,結論或結論的推導過程要運用板書;對學生難以理解或需要增加感觀效果的教學內容必須安排演示實驗,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的印象、理解和記憶。講解是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重要教學方法和手段,也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而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引導學生對講授內容進行回憶、思考、歸納、總結以及消化和吸收,也應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盡量克服“滿堂灌”的現象。對于大學生而言,每堂課,教師可以留用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學閱讀、演練,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或者教師給出一定的復習思考題,讓他們歸納、消化、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
[1]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阿德米特里耶娃.美學和倫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3.
[3]戴樹英.師范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美學[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3(4):143-150.
[4]何齊宗.中國教育美學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反思[J].教育研究,2014(9).
[5]葉學良.教育美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65-401.
[6]劉慶昌.教學藝術研究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 (1):50-52.
[7]王升.關于教學藝術論與教學論發展軌跡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6):34-38.
[8]董遠騫.教學的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編輯李琴芳
廖洪清(1964—),男,四川達州人,講師、經濟師,主要從事教育教學理論、教學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