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琴(四川省宜賓市宜賓縣高場職業中學校)
談談漢語語感的培養
謝小琴
(四川省宜賓市宜賓縣高場職業中學校)
首先闡釋了什么是語感,既而指導了培養語感的目的和意義,然后提出了培養語感的方法:一是要聯系生活,強化經驗積累;二是要多讀多背,強化知識積累;三是要分類指導,增強理性認識。唯有如此,循序漸進,才能培養起良好的語感的能力。
語感;培養;積累;經驗;知識;分類指導
“語感是對語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剎那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有關的表象、聯想、想象、理解、情感主動自覺地聯翩而至這樣一種心理現象。”語感是經驗基礎上的非理性的感悟。語感培養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規范運用語言的習慣,并積累豐富的經驗,以達到厚積而薄發的效果。
“語言的意義有表層的和里層的,語言的使用重點在于它的里層意義(隱含意義),故也可以說,語感則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而語言的隱含意義又是語境賦予的,在語段中,每一個語句總是根據使用者的表達目的與語境構成一種接合關系。因此,語感又包含了對語境的揣摩、感受。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必須既要形成對語表意義的直接感知能力,又要形成對隱含意義深入領悟的能力,才能準確而全面地把握語言的意義。因此,加強語感培養,增強學生語文素養,應成為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那么,語感的培養有哪些切實有效的途徑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語感是同生活經驗直接相關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所經歷的,都是我們閱讀和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作為第二信號系統的語言就會同第一信號系統的現實刺激物失去聯系,不能成為信號的信號,因而也就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比如幼時讀“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很茫然,不知所云,等到青年情竇初開,兩情相悅,歷經離別和相思之苦,才幡然悟到個中滋味。這說明,生活是語感的第一要素,要想獲得敏銳的語感能力,就只有不斷豐富我們的生活經歷,增強我們的人生體驗。
語感的培養還必須學習和積累必要的語文知識。語文知識不僅包括語文常識、語法規則,還包括一些科技知識。它們是培養語感、學好語文的必要工具,沒有這些知識的積累,將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障礙。比如,如果我們不知道“足下”是對你的敬稱,就無法理解“愿為足下生,愿為足下死”的信誓;如果我們不知道“鴻門宴”的歷史典故,就無法理解“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喻義。因此,強化知識積累是培養語感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廣泛涉獵,博聞強志,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
那么,怎樣去積累,去豐富呢,我認為李珊林老師提到的“聽聽—讀讀—抄抄—背背—講講—寫寫”的學習方法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但要注意的是,語文知識的積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提高語感而必須具備的基本工具和技能,在識記過程中,要避免機械性和盲目性,學會運用。
不同的語感類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訓練。對語感的分類,一般認為可分為語音感、語法感、語義感三類。
1.語音感
語言的含意是借助于語義的形象化和語音的語氣化而傳遞出來的,而語音的語氣化又表現為語調的呈現和節奏、重音、語氣的宣敘。對語音的把握和敏感,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訓練:一是多聽多讀,仔細品味,注意模仿,在品味、模仿中提高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從廣播、電視等播音中體會朗讀技巧,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能力;三是多揣摩語境,根據具體的語境進行普通話的朗讀,體會朗讀時情感的表達,以提高自己的語感能力。
2.語法感
“語法感”就是“對一種語法現象是正常還是特殊,幾種語法格式之間的相同相異的敏感。”如關聯詞語的運用,詞語的搭配問題,句子成分的分析,語序的排列,復句層次,句式仿寫,修辭運用,文言句式,詞語活用,固定格式等。語法規則決定了語言意義的傳遞與表達,因此,規范用語有利于信息的正確傳遞,不規范的用語則可能導致信息的錯誤傳遞。例如,“你這篇文章,我來幫你斧正斧正。”句中“斧正”用得不妥,顯得“我”驕傲自滿,狂傲恃才,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應改為“你這篇文章,我來幫你批閱批閱。”又如,“他恨張老三并沒有理他。”此句由于“句式雜糅”,傳遞的信息模糊不清,含糊其詞,讓人難以理解,因此可改為:“他恨張老三,但張老三并沒有理他。”意思就明白了。在語文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掌握一般的語法規則,提高他們對語法規則的理性認識,學會規范用語,才能培養起他們對漢語語法敏銳的感悟能力。對語法感的培養,可從兩個方面來強化:一是適度練習,通過成語改錯、關聯詞填空、句式仿寫、文言翻譯等練習,掌握并運用語法規則;二是多讀經典名著,讀一流的書,從精品中吸取養料,感悟句子規范表達的魅力。
3.語義感
呂叔湘先生說:“語義感就是對詞語的意義和色彩的敏感。”這是就詞語而言。就句子和文章而言,它還包括形象、意蘊、情味等的體會和揣摩。詞語的意義和色彩是很好把握的,只要多記多用,就不難培養對詞語的語義感。句段篇章的意義,理解起來就要復雜得多,它除了字面意義外,還有很多附加意義,如語言所展示的作者的情感態度、形象描繪、獨特風格等,對理解文句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語義感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訓練:一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立足教材,指導方法,拓展課外,廣泛涉獵,使之“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通過多講多讀,不斷提高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鑒賞理解能力,擴大視野,豐富積累,強化語感;二是有針對性的適當練習,如對詩歌意境、形象的理解,對文章主題的把握,對文章信息的篩選等,通過專題練習,總結經驗和方法,探索規律,從而強化自己的閱讀感悟能力;三是掌握必要的文體知識。
總之,漢語語感的培養要循序漸進,要在生活中多體驗、多觀察、多積累,在閱讀中多誦讀、多揣摩、多識記,在寫作中多思考多練習、多運用。正如葉圣陶所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
[1]西爾梟,馮克誠.實用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全書[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2]戴永壽.語文教學的原理與藝術[M].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
[3]賴志奎.現代教學論[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