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永忠(甘南卓尼縣藏族中學英語教研室)
藏族地區藏族英語學困生問題解決之對策
訾永忠
(甘南卓尼縣藏族中學英語教研室)
藏族地區藏族英語學困生的轉化是個棘手問題,為了切實搞好藏族教育,教師應轉化英語學困生,把學困生產生的根本原因即外因和內因分析清楚,再從英語教學和學習方方面面的問題著手,探求解決方法,使學困生實現成功轉變。
藏族地區;英語;學困生
(一)藏族地區英語學困生產生的外因
外因包括家庭、學校、老師、生活地區、教材等。
1.藏族中學生由于受家庭、生活地區傳統觀念、民族傳統、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響,農牧民意識嚴重,許多家庭認為讀書好不好不要緊。
2.由于學生從小生活在純藏區,不懂漢語,學生處在藏、漢、英三種語言環境下,英語學習受到藏、漢語的雙重干擾。學生漢語水平低,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
3.缺少藏、漢、英三語皆通的英語教師,授課教師一般只懂兩語,其中一語不精,藏族教師漢語表達很困難,只能用藏語和英語授課;漢族英語教師不會藏語,給不懂漢語的藏族學生上英語課用的是人教版英語教材,對偏遠藏族地區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大,而且對學生的英語知識的教授和“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缺乏信心、愛心、耐心。
4.缺乏適合藏族地區學生的英語教材。
5.英語是“口耳”之學,而我國大部分地區都違背這種語言學習規律,解剖語言,紙上談言;藏區英語學校既要考試,但高考又不算成績,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浪費學習時間。
(二)藏族中學生英語學困生產生的內因
1.藏族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興趣。表現在英語難學,每次考試成績差,英語作業難做,考試不及格,受老師、家長批評多,學生覺得英語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遙遠。
2.自主學習觀念弱。逐漸認識到學習英語的困難后,不少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逐漸減弱。
3.從小養成了懶惰、任性、放縱的性格,沒有養成健康的心理,學習缺乏信心、細心、恒心。
4.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欠佳。教師不重視學生習慣的養成,課前不預習,課前不自主消化一些問題,把所有的問題留在課堂上,希望寄托在教師身上,課堂學習漫無目的。
5.性格傾向。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孤僻。
6.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
7.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掌握詞匯量偏少。二是語法基礎差。三是英語聽力口語極差,大多時候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
1.從改變教育教學方式入手。
在英語課堂上,少批評,多發現他們的優點,并加以及時表揚,在作業中也一樣,作業布置不要太隨意,檢查、督促和課外輔導要及時到位,多一些激勵性的批語,作業中好的評語都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上課利用體態語言、實物、圖片、多媒體等幫助藏族學生理解內容。調查理解學生英語學習中和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尋根問源,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習慣,指導正確的學習方法,從最基礎做起。
2.從改變領導教育觀念入手。
藏族中學是寄宿制學校,可以在宿舍中合理安排懂漢語的學生,方便互相學習,這樣既提高了漢語水平,又能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編寫或訂購一套有藏語、漢語輔助的英語教材,多培養一些三語皆通的英語教師。
3.從改變考試評價制度入手。
改變考試制度,因為學校往往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如一學期幾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等,考試處罰制度迫使教師不得不給學生加負擔,可是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一次次的考試對好學生來說是鞭策,對中下等學生來說是打擊,興趣的抹殺,多次的打擊,也就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英語的動力,沒了興趣。
4.從改變學生心理入手。
課堂上表揚,課后談心。英語老師要尊重藏族學生的民族風俗習慣,和他們多親近、談心,虛心向他們學一些日常交流的藏語以及課堂上用得著的藏族口語,加強親和力,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學生的學習。
5.從改變教師自己心理入手。
教師要熱愛教學,重視學生差距,正視、歡迎差距,不能采取不關心的態度。差距一開始就存在,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內容的增加,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教師應尋求方法,因材施教。
6.從改變教師教材教法入手。
現今教學要求“精講多練”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分層教學和復式教學相結合,把學困生和中優生各編一個組,先給學困生上課,讓優生預習;上完后讓學困生練習,給優生上課,一節課中一半上課時間用于精講和練習,學困生和優生問題都得到恰當解決。
總之,藏區藏族中學生英語教育不容忽視,對于英語教與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不但要避免,足夠重視,而且要采取科學的方法解決,改變不利因素,堅持不懈地搞下去,全員著手,藏區英語教育才會走出死角,有一個長足的發展。
熊川武.學校管理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