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焜才 吳東昇 葉秀枝(廣州體育學院)
體育院校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探索
盧焜才吳東昇葉秀枝
(廣州體育學院)
在國家推動創業教育的大背景下,通過建設體育院校創業教育實踐基地,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以有效緩解體育院校學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對體育院校學生就業形勢和創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認為應針對體育學院特點來進行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以基地為載體,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以發展多元化校企合作為運行模式,最終達到“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的。
體育院校;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大學生創業;校企合作
我國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創業教育作為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得到了空前重視,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那么,體育院校建設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是否有必要?下面分別以體育學院就業形勢和創業教育現狀進行分析。
1.專業特殊性
體育院校作為培養體育人才的專業院校,其專業性較強,一般就業單位集中在學校、體育行業事業單位、武警部隊等,普通企業對體育院校畢業生需求量相當少。就業口徑狹窄,社會需求量小。
2.就業思想保守
目前類似健身、拓展訓練、網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休閑體育行業逐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壓力,但大多數畢業生及其父母沒有意識到就業形勢的轉變,仍然希望能謀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對類似健身、休閑行業的工作存在偏見。
3.教育體系與從業要求脫節
體育院校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因循守舊,未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因素,造成供需不平衡。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體育院校也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方面做出了努力,然而根據相關調查,創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1)學校對創業教育重視度不夠,教育觀念陳舊造成學生創業意識不強;(2)創業教育模式陳舊、形式化,有的甚至沒有設置創業課程,有的教師本身也沒有創業實踐經驗,造成學生對創業政策和創業知識了解度不高;(3)大部分體育院校創業體制不健全,沒有合適的創業平臺和足夠的創業啟動資金,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從體育院校的就業形勢和創業教育現狀來看,無論是就業形勢的嚴峻性還是不太樂觀的創業教育現狀,體育院校建設創業教育實踐基地都是促進大學生創業的現實需要,更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首先,開展創業教育,特別是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需要學校的充分重視和全力支持,校方管理層要充分認識到基地建設的意義,委派一到兩名領導來主抓創業教育工作,保障其順利進行,并通過學校的努力爭取政府在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尋求社會企事業單位的幫助與合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全面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其次,加強體育院校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校內建設:(1)制定創業教育教學方案,確定課程類型和教材、安排教學時間,以課堂教學傳授創業知識,并利用展板和各種網絡平臺開展創業政策的宣傳和成功創業案例展示,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2)設置專門的指導中心,為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咨詢和指導,提高基地輔導老師的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培養,為彌補教師創業經驗的不足,我們還可以定期引進校外成功人士作為創業導師進行創業經驗的傳授;(3)建立健全創業激勵機制,通過開展校園創業文化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社會實踐活動等,選拔優秀創業人才和優秀創業項目,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支持大學生創業。
最后,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還需要立足于與企業的合作,根據體育院校的專業特點,發展多元化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1)長期校企合作模式:學校可以嚴格挑選一些信譽度高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選送一些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學生有創新項目可以優先與這些企業進行合作,做到共贏;(2)學生代理加盟創業:發揮體育學院的專業優勢,學生個人或團體可以根據個人專業興趣加盟健身中心、球類訓練基地、拓展訓練機構等企業;(3)企業投資創業型:相當一部分體育學院大學生在技術、產品的研發方面有創新能力,例如,體育健身器械的研發、競技與健身類游戲的設計、健身舞蹈的編排等,某些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此時企業可以通過資金注入、資金扶持項目合作等方式來支持大學生創業。
總之,體育學院要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建設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給大學生創業大展身手的機會,同時要兼顧其他學生的就業問題,真正做到“以創業帶動就業”。當然,如何使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發揮實效,實現大學生與企業的雙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1]顧翠鳳,康建敏.體育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途徑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4.
[2]沈雁華,張鐸.體育院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
[3]孫秀麗.大學生創業實踐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2011.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