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賢彬(武漢市新洲區城關高中)
農村高中“鄉土地理”教學資源挖掘的嘗試
戢賢彬
(武漢市新洲區城關高中)
我校是武漢市唯一一所農村藝術特色高中。與市區內的學校相比,農村學校的硬件設備落后,已有的教學設備使用率低。城區學校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那么農村高中能不能充分挖掘身邊的“鄉土地理”資源,讓我們的課堂生動起來呢?在學習必修2第三章“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時,我嘗試在“鄉土地理”中挖掘教學資源,發揮我校學生來自農村、校園置身田野的特點,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分析思考問題,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在周末放假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兩道題目:
1.看一看,我們村里的農田是如何利用的?
2.問一問,你父母童年時,農田景觀是怎樣的?
周一的地理課上,我讓學生整理歸納調查結果,并板書在黑板上:
1.村里的農田利用形式依次為:
種植蔬菜、發展水產畜禽養殖;種植水稻、小麥;閑置拋荒。
2.學生的家長多出生在70年代,他們童年時的農田景觀是:
水田種植水稻、油菜;旱地種植小麥、棉花。
首先讓學生回顧,影響農業區位因素選擇的要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科技、勞動力、政策、交通等。
對照以上結果,我引導學生思考:是影響農業區位因素選擇的自然因素,還是社會經濟因素發生了明顯變化,導致農業生產類型的變化?
學生思考后回答:氣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自然因素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是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導致農業生產的變化。
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哪些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為什么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明顯減少?為什么出現土地拋荒現象?
學生討論后歸納: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經濟收入低,無法滿足人們改善生活條件、改變生活環境的愿望,導致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而出外務工,將土地流轉租賃給農業生產企業,部分無法租賃的土地就直接閑置拋荒;企業租賃到土地后,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大力發展經濟效益好的城郊農業,糧食作物種植的面積逐漸減少。主要體現了市場、經濟和國家政策的變化對農業區位因素的影響。
學生歸納到這里,我感覺到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這個問題的思考,已經拓展到了我國人口和城市化發展的知識,于是進一步拓展聯系:通過學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會經濟因素,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變化,不僅導致農業生產類型和規模的變化,同時還深刻影響著現階段我國人口的遷移特征,影響著我國現階段城市化的進程。學生課后可以收集相關資料,將這些問題聯系起來思考,在班上交流。
在學生的踴躍發言中,他們將身邊的地理現象與課本的理論知識相結合,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激發了學生思考身邊地理現象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不斷地嘗試,我深切地體會到,農村高中地理教學充分挖掘“鄉土地理”的資源,同樣可以使課堂豐富多彩。
“鄉土地理”指較小地區的綜合地理。內容包括本鄉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聯系,各種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當地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名勝古跡、人民生活情況等。我區位于武漢市東北部、大別山余脈南端,區境以平原、崗地為主,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同時,《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關于教科書的編寫也提到:“教科書體現‘學習公民必備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可以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征的地理問題,對學生發展自己的生存能力有啟示、有幫助的地理素材等。聯系學生實際還包括編寫教科書時選用與使用對象的地區特點、學習條件相符的素材。”農村高中在“鄉土地理”中挖掘教學資源,正是踐行課程標準中的這一理念,將理論結合實際的有效嘗試。在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城鄉差距帶來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必將影響學生獲取信息的寬度與深度,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農村高中也有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獨特的“優質教育資源”,只要我們教學一線的實踐者,善于發現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用好這些資源,農村的孩子依然能在自己生活的這片廣闊天地中吸取營養,獲得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讓我們共同運用好“鄉土地理”資源,努力探索農村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曹傳道.基于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鄉土地理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