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瓊英(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
信息技術教學中后進生的培養
林瓊英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在中小學教育中,一方面信息技術因為非升級考試科目而得不到應有重視,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自身的高科技光環讓學生畏懼,使信息技術的發展相對滯后,學科后進生問題突出。從學生狀態、心態分析入手,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探索科學有效的后進生培養方法。
信息技術;后進生;學習狀態;心態;學習層次;能力培養
信息技術涉及眾多的邊緣和基礎學科,涉及知識與領域廣、發展日新月異,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可操作性。由于對信息技術的不理解和畏懼等諸多原因,不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種種困惑成為后進生。后進生的困惑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一是態度不正確;二是學習方法不對;三是教師的教育培養不夠到位;四是社會對信息技術缺乏足夠的認可和支持。筆者從后進生的學習狀態、學習心態的分析和教育培養三方面進行探究,旨在深入了解后進生、找到科學有效的培養方法。
信息技術學科有很大一部分應用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可操作性。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后進生普遍存在以下狀態:過分依賴書本、筆記不得當、操作能力不強、知識的理解記憶難、掌握速度慢、系統學習能力差……
教師想不明白,明明很簡單的一個操作、一個概念或一個語法,為什么學生就是不懂呢?學生也不明白,為什么信息技術不像其他學科一樣背背寫寫就可以了,為什么沒有一個頭緒呢?這與學生的心態有關……
1.畏懼、畏難情緒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男女生在學習中的差異表現較為明顯。在遇到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時,女生往往自信心不如男生,在需要競爭時,女生往往積極性不如男生。
2.急于求成
水平差異是客觀事實,而有的學生想在短時間內通過捷徑趕上或超越他人。他們往往忽視知識積累升華的過程和要素,而當遇到挫敗后可能會灰心喪氣、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3.無所謂態度
持無所謂態度的學生通常是同學和老師公認的“差生”,他們不被重視、自卑、自暴自棄,上課看課外書、講話、東張西望、打瞌睡……把課堂當成精神的牢獄。
4.片面的價值取向
受傳統教育觀念和高考壓力的影響,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各方面普遍不太重視信息技術,認為信息技術在高中階段沒有多大用處,更可能誤人子弟。
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心理狀態后,對于后進生的幫助和培養就不能只流于形式,應有完整的培養體系,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習學習、娛樂的工具,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石。
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向科任教師、同學、學生本人等了解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其生活經驗相似的學習任務或方案,讓學生在學習中將生活體驗和課程學習相結合,使學生不僅能學習知識,還能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實現量的積累。
其次,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認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認識并建構自己的認識。
最后,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通過參與課題研究、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使學生產生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具體實施中,筆者采用如下做法:
1.關心指導,有效幫扶
教師和同學都關心他們。首先,為每個基礎較差的學生指定1~2位基礎較好的幫扶同學;其次,了解他們的情況和興趣愛好,制訂針對性輔導方案和學習方案,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快樂的情感;最后鼓勵他們參與探究學習并不斷提高要求,以使他們逐步縮短與其他同學的距離。
2.結合課題,讓后進生也承擔研究任務
結合學校、教師或學生的研究課題,讓后進生也承擔研究任務,目的是施以壓力且給予信任和動力。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良好的進取、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其他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3.發現培養
多種渠道關注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讓學生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科學習和特長培養中,如對美術特長生可以教其數碼攝像、圖像處理軟件,讓他們通過電腦繪畫喜歡的信息技術;喜歡音樂的學生可教其音頻播放軟件和制作軟件,讓他們感受電子音樂的美妙;對于特長愛好不明顯的學生,網上豐富的資源足以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需進行必要的網絡道德安全和相關法律法規教育,讓學生自覺守法。
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后進生多數只是對信息技術存在誤解或是未找到學習的興趣和方法,讓我們共同關注、愛護、培養后進生,不僅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也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更為現代化的教育服務。
傅先慶.教育創新的求索[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0.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