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愛芳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衛中學高一英語組)
近體原則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
尚愛芳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衛中學高一英語組)
英語閱讀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改理念下,英語閱讀注重提高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近體原則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的語言閱讀和運用能力進一步提高,為他們的英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近體原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高中英語側重于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的英語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得以積累,讓教師的教學效率在學生不斷的實踐反思中得以提高。對高中英語教師而言,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創造意識,發揮其潛能和學以致用,是擺在英語教學面前的一大難題。而教育學理論中的“近體原則”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揮其創造潛能和學以致用開辟了一條新路,教師應在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認真分析教材、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的基礎上,縮小教與學之間的各種差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具體可分為“時間近體原則,空間近體原則,心理近體原則和活動近體原則”。
英語教材的編寫會涉及一些發生在過去的歷史事件,學生可能對歷史背景比較模糊,不能更好地理解閱讀的內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課本必修一第一單元的Reading——Anne’sBestFriend中講述了猶太女孩Anne為了躲避德國納粹的殺害被迫藏在閣樓上,每天把日記當做自己的朋友。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情景,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在課前收集關于二戰期間德國屠殺猶太人的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了解歷史背景,這樣他們才能理解Anne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多么危險,才能明白她為什么只能把日記當做自己的朋友。通過對歷史背景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人教版高中英語課本必修一第一單元的Reading——English around theworld介紹了英語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雖然學生每天都在學習英語,可是對于英語的起源他們卻不了解,英國和美國也沒去過,這時老師可以在網上搜索關于英國和美國的圖片和視頻,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讓學生感覺身臨其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區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教材在選材時考慮到科學性和思想性,這樣會讓學生對教材產生一種不接地氣的感覺,所以在授課的時候可以用最直觀、最感性的材料或典型的事例拉近他們與教材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容易達到教學目標。例如,老師在講必修一第四單元Eearthquakes時,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在發生地震時的感受和想法,還可以講講發生地震時如何逃生和自救。老師還可以介紹地震救災中的英雄,讓學生從心理上感覺離課堂很近,讓英語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交流課。
老師在英語課堂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實用英語,提高英語能力。老師在講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一第五單元Nelson Mandela-amodern hero時,可以先組織學生觀看曼德拉演講的視頻,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把學生先分為演講組和評委組,由演講組的同學進行演講,評委組的學生進行打分。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老師還可以組織其他形式的活動,如debate,individualwork,pairwork,group work,活動的多樣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加課堂互動。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絕不只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課文所傳達的信息,也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課文所包含的詞語、詞法、句型和語法等語言知識,而是真正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技巧和能力。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膽運用“近體原則”,拉近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把課堂作為學生英語實踐活動的舞臺,利用每一單元中的各個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議論、評價、延伸和借鑒等言語實踐活動,從而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其閱讀能力,做到真正提高高中英語課堂的效率。
[1]陳朔.“活動近體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基礎教育,2014(4).
[2]墨玉清.“近體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新西部,2008(18).
[3]張時英.近體原則在大學英語口語課話題選擇和設計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
·編輯 薄躍華